就业视域下的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0-12-08 09:30贺然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培育信息化素养

贺然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一、大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内涵

信息化素养的概念最早于1974 年由国外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在给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他认为信息化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其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此国图书馆学会将信息化素养定义为“个体可以明确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及时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 年在其发表的《布拉格宣言》中将信息化素养定义为:“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询、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以及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就业对大学生信息化的需求

(一)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素养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生力军的高校大学生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局面,只有具备更好的信息化素养,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高效获取优质资源,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创造和运用,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2.信息化素养是高校教学水平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哪一所高校、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其目的都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面对当前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信息化素养无疑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3.信息化素养是展现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体现?应该是体现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研判、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信息化素养恰恰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因此,信息化素养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将信息化素养的培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二)就业对大学生信息化的需求

当大学生步入社会,走进职场,所面临的就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充分利用自身和周边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能够充分收集、掌握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选取有用的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用于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就业环境需要大学生具备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工具,主动获取所需信息并创造性地将整合后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较好的信息化素养。

三、目前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信息意识较为薄弱。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越来越多。面对海量的信息,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获取简单、直接的碎片化知识和作为结果的信息。对信息获取缺乏主动性,在敏锐性、感知力和洞察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2.信息知识明显不足。相较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偏少。对于专业检索技能的掌握明显不足。如如何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的技能水平较差。

3.信息能力存在明显的缺陷。面对海量的信息,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不具备筛选、加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筛选方面,很难识别哪些信息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在对信息加工、整合方面较难做到有效整合,难以将获取的信息以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传递,不利于各类问题的解决。这表现在工作上就会以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会给人一种工作能力差的印象。

4.信息道德茫然失范。面对纷繁负责的网络环境和海量的信息,大学生相对容易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这种现象不加以制止,就可能会出现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二)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着重于操作技术,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开设的信息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是计算机操作知识,内容较为机械,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2.专业课与信息化素养培育结合不够紧密。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平台,但其功能不应仅限于此。目前专业课程与息化素养培育之间存在明显脱节,最终培养出来的是具有丰富知识的,却无法使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个体。

3.课程资源匮乏。除了公共必修的信息技术课程,非专业学生缺乏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的渠道,在这种状况下,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化素养。

4.第二课堂与信息化素养培育关联不紧密。除了专业课堂知识学习外,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活动也应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搭建良好的平台。但开展的不少活动都与专业教学关联度较小,甚至几乎没有关联性。对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很难起到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对策和建议

(一)多措并举,为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1.优化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使用体验。为了能够给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化环境,高校应在网络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在原有网络基础上优化、改造、升级。同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使用的便利。

2.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培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活力。为了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择业、就业,高校应在日常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如举办讲座、竞赛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活动。

3.加强面向学生的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营造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时通过相关的讲座、宣讲等开展专题教育。如在毕业生撰写论文阶段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典型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意义,以此来规范学生的学术道德;面对网络事件时及时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和法律法规知识普及。

4.依托各类赛事,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学校依托大型赛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参赛队员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并通过团队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提升。

(二)加强信息化素养培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1.对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学生信息化素养教育。针对信息技术公共必修课程,要改变原有的注重操作技术,脱离实际环境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完成的实践性作业。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检索、分析、加工、整合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到达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化素养培养。将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融入学生的专业课堂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而是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信息化素养。一是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这一模式能够很好地督促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检索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并将所获取的知识筛选、分析、加工和整合,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二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2020 年初,各高校均通过线上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根据了解的情况,理论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给予任课教师的反馈远多于线下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同时线上教学所使用的资源更为丰富,有助于学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3.鼓励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是各专业学生在专业必修课程以外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开设信息化素养相关选修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4.购置、开发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除了以上形式的培育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购置和结合实际开发新的网络课程资源的方式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为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猜你喜欢
培育信息化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