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及就业现象调查研究

2020-12-08 09:30张素君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观念毕业生家长

张素君

(许昌学院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市场企业竞争也十分激烈,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机遇和竞争压力,需要有效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有效就业。高校要积极学习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可在学校公告栏处公布创业政策、企业招聘信息等,学生可直接了解到当下企业发展需求,有利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促进毕业生选择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一、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一)“理想的”就业观

当代高校毕业生多为“95 后”,他们的家庭环境通常比较优越,在选择就业时通常会考虑岗位的环境、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因素。当代毕业生对就业抱有非常理想化的认知,想要通过择业获得与自己期望值相符的工作岗位,要求工作环境舒适、薪酬水平高,并且职业性质也要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若在就业时遇到不称心如意的情况,通常就会选择辞职,再重新选择理想中的就业岗位。

(二)“新业态”就业观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总体迅速发展,以往传统备受好评的工作已经不是当代毕业生的首选,互联网时代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新机遇,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着变化。目前,“95”后毕业生不再以公务员、医护人员、教师等为择业核心,而将就业方向放在多元的互联网相关行业中,这是更多当代学生更感兴趣的职业内容。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崛起,学生就业观呈现出“新业态”特点,将就业取向放在自媒体、网络主播、娱乐资讯等职业中,也是新时代发展推动下所产生的行业选择观念。

(三)“慢就业”就业观

当代毕业生的就业观不再是“毕业即工作”,他们对就业的期望进行调整,进而出现新的“慢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选择立即就业或深造,而根据自身情况、需求可能会选择服兵役、支教、在家陪伴父母、兼职、创业等,这种暂缓就业等待机会的现象就是“慢就业”。部分当代毕业生不再将立即工作当作人生重要规划,“95 后”家庭状态比较宽裕的学生,在毕业后会考量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向,且家长也会以尊重学生自己选择为主,不要求子女毕业后立即就业。就研究调查资料显示,有约26%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慢就业”,以满足他们自我价值观的实现。此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能力限制,无法在毕业一段时间内找到满意工作岗位,进而暂缓了就业时间,属于被动的“慢就业”。

二、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象调查分析

(一)“互联网+”等新产业业态勃发,传统就业观念无法适应

在“互联网+”形势下孕育了各种新兴技术产业,人工智能、5G 等新科技层出不穷,使得我国传统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传统行业在新科技基础上逐渐创新,比如教育行业中利用慕课的形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获得师生的一致认可。我国毕业生工作分配制度已经过时,当代毕业生就业需要面临择业和岗位审查的双向选择,使得学生无法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就业,且当代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模仿西方“间隔年”观念在毕业后选择游学等。在对当代毕业生调查研究后发现,部分大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引导,在毕业后更愿意选择国家机关单位,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铁饭碗”,而大学生通常要经历严格考试筛选,若没有就业成功,就会慢慢等待就业机会。此外,当代毕业生面临“互联网+”时代中的各个行业,如代购、微商等,但毕业生对新兴行业不够了解,不能尽快达到就业目标。

(二)人才培养政策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受社会供需矛盾的影响,通常来说社会企业经济发展良好,那么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也就会多,相反的情况就会加大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当前我国政府、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招聘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在民营企业,且多为高新技术产业,大学生对农业方向的就业选择十分有限。由于非农业产业聚集的毕业生较多,使得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长,不利于毕业生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心理上会产生消极情绪,若高校不重视学生就业心理疏导,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对毕业生的进一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对自己就业方向表示迷茫,对未来发展道路不够清晰,这一现象应受到重视。

(三)丰厚物质基础是滋生“慢就业”现象的温床

由于当代学生家庭经济尚可,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就业不做特别要求,经调查有近一半的学生家长不支持也不反对“慢就业”现象,也有30%左右的家长赞成这一现象。导致当代毕业生暂缓就业的原因,最现实的因素就是其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优越,且个人发展的渠道也相对丰富,他们更加重视个性发展,在没有遇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时,就选择暂缓就业。另外,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教育方式普遍是包办学生的事情,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无法自己判断就业方向,对于未来手足无措,再加上来自父母足够的经济支撑,这部分学生就成为了“慢就业”的成员。

(四)就业期望与自我认知不协调

有一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方向的选择没有头绪,产生消极情绪,进而不主动了解工作职位等详细情况,消极等待就业。当代毕业生要求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却忽视了当下企业招聘的形式,也对自身优势的了解不足,一味地想要寻找对口工作,只顾眼前利益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目前各个企业都在高校举行招聘会,但若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在遇到满意的岗位时,也无法如愿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错失了就业机会。当代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中,没有提早做好准备,心理状态也不够稳定,面对企业招聘和就业选择常表现为犹豫不决的状态,给自身带来更大压力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当代毕业生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在选择就业的方向时,通常只愿意选择“理想型”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对就业还没有一个成熟和系统的认识,忽视了经验积累和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将优良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作为首要选择条件,这样的就业观会使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尚不了解,在择业过程中消耗太长的时间,以至于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大学生在校期间通常习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自主学习和提升的能力,没有把握锻炼自己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进而使得学生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比较弱化。当代大学生普遍理论知识能力比实践应用能力要好,面对实际的就业竞争,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得毕业生错失了就职的机会。

(二)毕业生家庭背景对就业情况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网等都对其就业产生一定影响,通常家庭环境较好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大学生就业更加迫切。大学生家庭父母学历高的,通常都会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类家庭毕业生也更愿意参加实践活动。此外,大学生若具有良好的家庭关系网,那么毕业后获得的就业资源就更加广泛,对学生就业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当代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高校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为毕业生设置了就业指导小组或专业课程,对学生就业具有一定影响。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并不平衡,有的专业市场需求量大,有的专业则供大于求,对毕业生顺利就业造成影响。高校在整体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咨询服务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当下就业中遇到的困扰问题,改善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的调整问题还待进一步解决,且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中,需要高校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强化和发展。

(四)社会环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

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升高,我国市场整体上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得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出现剩余现象,就业市场也呈现出复杂性,企业的发展要求人才具备综合能力,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人员的选择还有更高的标准,或者存在身份、性别等不公平的情况。社会企业中各种因素都对应届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产生影响,比如企业内部对应届毕业生和老员工的区别对待,或者对毕业生是否出自重点院校的选择性,都为大学生增添了就业压力。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节约培训成本,招聘更有经验的员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非常吃亏,因此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形式非常严峻。

四、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策略

(一)毕业生自身对策

毕业生应该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就业选择中获得更多机会。当代高校毕业生需要抓住四年的学习时间,更多地在各个课程上下功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积累实践经验,培养自身的专业自信,有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毕业生要改善自身就业观念中的片面性,在校期间不仅要重视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重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多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能够增强学生个体就业竞争力。此外,当代高校毕业生要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入地了解,应该积极参加多项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学习校外获得的宝贵经验,开拓自身视野,优化自身不足,发挥自身优势特长,进而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当代毕业生崇尚自我和个性化,应清楚认知自己的能力,勇于创新创业,在创业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质,为当代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高校对策

高校要积极配合毕业生就业需求给予正确引导,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贯穿于教育中,从根本上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促进当代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需要对社会需求有一个详细的调研,进而做出课程结构方面的有效调整,重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围绕重点专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对于偏离市场需求的课程,也应该进行一些调整,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转型,向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就业梦想。另外,高校要积极完善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将社会现状和重点企业信息更新在网站上,让学生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到当今社会的供需状态,进而更好地调节自身学习范围,也为学生更新了更多有关创新创业的新政策,提高了高校的精准服务能力。为了让当代毕业生改善单一的就业观念,高校可围绕实际就业情况举办相关活动,比如模拟面试、简历比赛、知识竞答等,不断培养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实际、清楚地认知就业局势。

(三)家庭对策

家长的思想意识与当代毕业生就业观念具有较高关联度,毕业生家长应该发挥情感优势,积极与子女进行有效深入地交流沟通,促进当代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创新。家长也应该站在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优势基础上看问题,不能仅仅认为公职岗位才是唯一就业选择,要丰富对社会企业、民办单位的认知,拓展视野进而有效引导子女更科学的就业。家长不要一味地为子女规划人生路线,应该听取子女心中对于未来的规划想法,为孩子提供更实际有效的建议。大学生也要主动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家长明白当下就业政策情况,结合自己的特长优势选择更适合的就业方向。家长也可以主动关注当下就业形势、创业政策等,丰富自己对社会就业内容的理解,改变传统刻板的就业观念,给予学生更多思想上的支持,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分析,进而带动学生就业观念的有效转变。家长应该客观分析子女就业竞争优势,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让孩子选择工作职业,要给孩子更多自我考虑的空间,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合理的给出有效就业建议,让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工作。

(四)社会对策

政府要发挥政策优势,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做好与高校之间的有效互通,将新政策有效发布和实施。加强就业渠道的宣传力度,包括企业就业、征兵入伍、返乡创业等,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渠道的就业选择方向,还要结合扶贫政策,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举办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工作选择的岗位。社会企业要与高校做好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学生实习工作过程中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高校要选择更适合本院专业体系的企业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深化毕业生对企业人才需求,在校期间加强自身能力锻炼,有助于毕业后更加顺利的就业。通过对社会企业的详细调查,学生也能够对就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改善毕业生就业观念,社会企业也要给大学毕业生成长的机会,用平常心对待大学生,鼓励他们在任何岗位都能实现自我价值,促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综上所述,当代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实现有效就业,高校、社会、家长应该共同们努力,改变“慢就业”现象。我国高校要重视鼓励积极努力的教职工,对于就业指导优秀教职工应给予奖励措施,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当代毕业生只有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改善就业现状,提升自身竞争力,促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实现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观念毕业生家长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