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共文化创新驱动路径浅析

2020-12-08 09:30薛艺君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群众服务

薛艺君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开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在2019 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从文化制度建设入手,强调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公报强调,“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一环,其核心是做好公共文化创新驱动工作,以创新为动力,引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理念制度创新:坚持“文化惠民”的基本价值导向

理念创新是破除传统文化体制与文化发展思维束缚的关键,是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首位,突出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人民性,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不同人群对文化的需求不同,树立正确的公共文化概念才能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的基本前提是提升服务的意识,通过健全的服务制度和创新服务方法,不断促进公共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以更好的地实现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目标。制度创新的基础条件是逐步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法规政策,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范文化生产,管理文化市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建立与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制定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完善现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推动从事公共文化事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二是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的准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制度。推行公共文化行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以往的状态。协同多个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和企业的公共文化专业人员到基层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活力。三是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评估监督体系。

二、主体协同创新:实现市场和社会的多元格局

政府是公共文化管理的核心主体,也是推进公共文化创新驱动工作的权威力量。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市场和社会各类文化组织的参与,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构建格局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要逐步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供给模式。公共文化服务采取多元供给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文化服务公共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范市场失灵,使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达到最优化。以政府为主导,坚持以公益为前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以期达到改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其次,要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合理的多元化产业主体结构才能适应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时代,企业应当成为补充政府职能的承担者。企业具备比政府、文化事业单位更多的优势,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政府要积极扶持,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企业扮演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再者,大力宣传与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非政府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治理社会的第三支社会中坚力量。正确引导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发挥其伦理精神的诉求使命,在社会道德环境构建的基础上,使公众的社会美德和公共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慈善和志愿的行为越来越多。政府要在制度、舆论、经费上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三者形成良性互动,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激活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活力作用。社区文化既承载着群众休闲娱乐、学习提高等实用功能,还肩负着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要大力加强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以社区为纽带充分调动各方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通过组织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将各方力量融合在一起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贡献力量。社区的参与,可以达到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社区参与之间优势互补的格局,真正实现公民、政府、市场的良性互动。

三、服务效能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

发展公共文化的现实价值在于为人民服务,创新和依托多种平台或载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首先,创新技术平台以扩大宣传。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平台,要求做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工作。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向公众大力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提高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度,向全社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公共文化启蒙。其次,创新机制平台以提高效率。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要创新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办法,设立省、市、区(县)一体化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绩效评估体系,为地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提供标准参照。三是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机构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从“重建设、轻管理”转变为“重利用、重服务”。四是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成立专业队伍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效率。最后,创新活动载体以持续性发展。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导向,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积极探索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编印公共文化服务地图、编制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站等多种方式,成立活动载体保障部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

四、传播体系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传播工作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还需充分利用和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创新和健全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做好传播和宣传工作,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一方面,继续打造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框架,但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网络强国和文化强国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互为协同,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如果公共文化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其服务能力将大打折扣,广大人民群众便不能够充分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播网络技术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和优化传播方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基层群众能否切实享受到文化成果,一个重要因素是宣传工作和传播工作是否到位。在许多地方,“十分钟文化圈”、“十公里文化圈”的构想不断出现,这不仅强调文化设施的到位,还要求相关的宣传工作及时到位。传播“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好故事”,必须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找寻群众的心理状态和文化需求,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宣传。当前,许多地方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公共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以“百场电影下乡”、“戏剧下乡”为主的系列活动形成了规范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既赢得了基层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好评,也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播的模式体系。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群众服务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