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河北 承德 068350)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各大校园的教学目标。这种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遵循新课程的全新理念,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探究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灵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提高学习热情,以此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效率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数学教师,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率低下。除此之外,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做到主动向教师请教或向其他同学学习,那必定会导致知识疑点的堆积,影响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把初中数学与小学课堂教学相比较的话,确实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很多课堂中进行的小游戏都取消了,学生一时之间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据调查显示,这种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初中数学教师在每节数学课结束之前,应及时提醒学生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对于学生要如何做好课前预习,数学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白预习的要领。在对新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认真分析一下新知识的构造原理,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时做好标记,留在下一节数学课堂中从老师的讲解中寻找答案。这种数学课前的预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更加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听教师讲课,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力及培养其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分组问题,对共同面临的数学难题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讨论。
在对学生分组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收获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按照其学习能力水平,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为了将学习小组的意义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及流程,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端正学习态度。之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与带领下,进行学习与讨论。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小组学习的进度与实际状况,并参与到讨论中去,确保小组学习活动有序、稳定进行。通过开展学生分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得到改变,增强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从而使其能够主动学习、探寻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根据学习经验所知,学生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兴趣。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是属于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因而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徜徉于数学的知识海洋当中。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教师应该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将抽象、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高效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经验,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并且学会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一个高质量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营造出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行解决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教学情境更加具有吸引力,内容也更为丰富。
综上所述,加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与综合性素质,不断探寻新的教学规律及相关方式,营造良好的、高效的数学课堂,使中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好配合,将抽象、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