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荣
(八宿县中学,西藏 八宿 854600)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意思就是,语文和历史的知识有很多时候是重合的。比如,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很多文言文阅读,历史课本上也会有很多文言文阅读材料。显而易见,要想真正学好历史,学生必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大量阅读文言文材料,又能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本文中研究如何将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整合起来,通过历史学科学习的进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让学生快速理解字词句外,教师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材料涉及的内容。历史学科的阅读材料大多会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事件,能让学生了解到很多事件的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学生长期阅读这些内容,就能快速开阔视野,积累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在语文阅读训练时,就能对不同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知历史过程,而且要训练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对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文史融合的材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教师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当下的社会形态,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湖心亭看雪》,引出作者使用“崇祯五年十二月”动荡时期来对前朝的怀念,让学生对朝代变迁对世人的影响等进行深度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是历史教师重点引导的方向。教师通过介绍京杭大运河,引出隋炀帝虽昏庸无度,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影响至今的壮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文史资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隋炀帝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要想提升阅读能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能够拥有一个较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历史材料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例如再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本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材料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对于一些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标记和勾画,要多思考,读完一段后要真正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读完一段后能够对一段落的脉络、重难点真正清晰明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时,就全民族抗战这一部分让学生阅读时,学生应该有意识的从中捕捉到一些时间信息和具体的战役的结果还有具体的名称,而且学生读完这一段后应该做出自己的一些判断和思考。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局限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中,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效率提升进程缓慢,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成果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受到国家的中高考制度的限制,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教学工作制度,导致高中教学体现出“应试化”特点,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将“识记”作为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真正内涵,只是盲目的记忆。想要建立起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就必须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以某省实验高中为例,该高中的某个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了教学大纲中的必学知识以外,还会定期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且单独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尝试着叙述、表达课外读物文章的中心主旨,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且有针对性的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下次阅读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从而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针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我们所选择的阅读方式也会存在着差别,侧重点不同。所以教师面对不同材料的时候要学会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教师在进行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阅读,让学生明确阅读后我们要掌握的信息是什么,这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整理有用的信息,也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里面涉及到的学习延伸部分,教师在让学生对这一段文字进行阅读时就应该在阅读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的重点是什么,让学生能够做好阅读的标记。除此以外还有地图阅读的方法。因此有一些历史事件会涉及到具体的时间、地点还有背景,会配上一些有关的历史地图。所以在对这些材料进行阅读的时候不仅仅要能够学会阅读文字,也要学会阅读地图。而且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地图让学生将每个地图上的地点的知识进行串联记忆。
在今天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以综合的眼光去看待各科学习。历史和语文两个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关联性。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阅读材料的相互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