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语感

2020-12-08 03:00:43曾旗国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曾旗国

(四川省盐源县右所乡小学,四川 盐源 6157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的阅读经验有限,但他也能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我觉得很好奇。我们平时不都强调多读来提升语感吗,他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我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十分热爱生活,对什么都很好奇,爱探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生活体验。我想这就是他们语感不错的原因了。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非常贴近生活,表现着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表达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的学生正好具有这种特点,就能与之产生共鸣,自然就不足为怪了。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最重要的就是结合生活实践,帮助他们培养语感。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深入思考

语感是指我们在阅读时通过对文字的感知而获得的一种感受,它看似非常感性而表面,但实际上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平时的生活积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生活积累较多,那么他们在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会更加准确而深入,否则就比较困难且肤浅。

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观察,不仅仅是让他们看,还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看事物的外形、大小、结构、颜色等;还应该用耳朵去听,听事物的声音,或者它落在不同地方发出的声音;还要用鼻子去闻,闻它的气味;用手去触摸,摸它是光滑还是生涩,摸它柔软还是坚硬。如果学生能够学会这种观察的方法,那么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感受就更加全面而细致。比如,秋天的落叶,平常孩子的印象中它就是黄色的,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他们观察后发现还有一些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即使看起来是黄色的,它们的色彩也是有不同,有的金黄,有的橘黄,有的青黄。叶子的形状也各有不同,有的像一把把小扇子,有的像一个个张开的手掌,有的像一颗颗星星,有的像一个个贝壳……不同地方的落叶也给人不同的感觉:银杏林里的落叶就像是一层金黄的地毯,走在上面心中充满了喜悦;校园里的落叶稀稀拉拉,让人感觉秋天来了,好难过;人行道上的梧桐叶飘飘悠悠,让人感觉有趣欣喜……有了丰富的感官积累,学生在阅读时自然感受会更深刻。

仅有细致的观察还不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思考自己眼中的这些事物有何意义。比如,下雨时,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声音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在听到这些声音时,自己会想起什么。有的孩子说听到雨水滴落在荷叶上“啪啪”的声音,像是一个可爱孩子在上面跳舞;有的孩子说听到雨水滴落在池塘里“叮咚”的声音,像是在轻轻地敲着钹;有的孩子说听到雨声落在树叶上“沙沙”的声音,像时蚕儿在吃着树叶,那么轻柔……思考并不仅仅是联想,还有多种形式,可以探究它背后的原因,可以想象它的未来会怎么样。有了这些思考,学生眼中的事物都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有了这些深刻的感受,他们在阅读时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也就能够深入理解并准确地表达了。

二、反复朗读,想象文章中的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并深入思考,这是为学生的阅读体会做铺垫的,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进入语境,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爱朗读,看书时总是囫囵吞枣,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提高语感的。要能真切体会文章思想情感,就必须要读懂、读透句子,理解它的含义,要理解句子含义必须得多读。古人曾经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读,不仅要读熟,还要读出感情来。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对于文章第一段的文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许多学生不理解,我让他们熟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答案。有的学生通过熟读,了解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认识了圆明园的辉煌——举世闻名,不仅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且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里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而且那些古代的那些文物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见证,是不可复制的。圆明园的毁灭,使得这些都不能再有的,因此,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让学生更加真正地理解这种感受,我把巴黎圣母院被失火烧毁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这类艺术瑰宝被毁时人们的心情,进而更好地体会圆明园被人为毁灭时,我们的心痛以及对这些劫掠者、毁灭者的愤恨。

语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感悟的基础是积累。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好生活的积累,并多多思考,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