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培育研究与策略

2020-12-08 03:00:43孙开岩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孙开岩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引言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和研究者都在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不断学习、课堂实践、教师培训、合作交流、项目研究等方式获得了专业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很多老师还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缺乏自我职业规划。在《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专职教师还可以拥有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关专业的经历”。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教师多专注于本专业方向的研究,重视全日制教育轻视实践能力水平,源于被动思想,没能在主体精神上提升观念,严重的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导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想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多学科、从多角度不断吸取更前沿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二、高校教师专业化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一)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

(二)高校教师的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然而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实践产生了隔离。

(三)高校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而高校教师只停留在本专业范畴内,欠缺与多专业方向的融合研究。

三、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培育策略

(一)不断更新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以计算机学科为例,因其是一门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计算机教师非常有必要与之相适应,应该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因此,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培育要从多学科、多角度吸收新鲜知识,更新专业发展;同时,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通过继续教育、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培训、挂职锻炼、建立激励机制等,培养教师的专业特长,即实现一专多能。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很重要。

(二)大数据环境下提升高校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

在大数据、云计算这个信息技术飞跃的时代,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则是我们高校教师培养的对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培育人的知识面要足够博而精,动手能力强且熟。枯燥的教材理论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培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走出学校、深入企业,首先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以最佳的状态,最妙的方法来指导学生。

(三)变学习与实践脱节的发展方式为主动学习、实践、反思的发展方式

过去的学习多是学校要求的,学习的内容是学校安排的,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学习需要,也难以满足教师个体化差异的发展。我们尝试围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学习,使得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将教师的经验变成学习资源,从而将学习持续发展。这样,在学习期间教师会意识到自己的短版,产生内在的发展需求,主动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真正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四)团队合作,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科研的时候,都是单打独斗,朝着一个领域不断的钻研,使得一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不能和其他领域进行交叉融合,抑制了新成果的出现。然而,教师团队参与研究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把控事物的发展,还可以从微观上观察事物的组成,团队的科研成果,非常有助于高校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

(五)通过实践教学检测教师专业化水平能力

教师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教师要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将自己的专业化知识转变成生产力,变理论学习为创新学习、变传统教学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使高校成为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重要基地,以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化培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人类社会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育和造就一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教学技能、深厚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使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以确认、教师的工作为重要专业和职业得以确认、教师的发展和可能得以确认,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是否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高校课程改革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