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和路径的研究

2020-12-08 09:30李正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和平区文化产业建设

李正

(沈阳市和平区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5)

近年来,和平区坚持“创新文化思维,打造文化强区”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以发展和平经济、提高百姓福祉为主线,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的总目标,以建设北方都市文化中心区为分体目标和重要支撑,立足保障全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手繁荣文化事业,一手壮大文化产业,深入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获得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不仅在省、市确立了排头兵的位置,而且在全国业界扩大了影响,更为省、市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和平区被授予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秧歌)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皇寺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皇寺庙会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活动。老北市文化园获得沈阳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平区在全市文化工作绩效考评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与此同时,街道、社区也结合街区实际,大力助推全区文化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如南湖街道、北市场街道等。目前,全区拥有省级文化先进街道4 个、先进社区12 个,市级文化先进街道7 个、先进社区48 个。

一、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备

近年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呈现出服务方式人性化、设施覆盖全域化、活动开展经常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等良性发展态势,城区居民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

1.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广泛

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覆盖广泛;形成一张纵横交织的文化设施网络。日前;拥有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3 个大型文化服务设施;5 个大型文化广场和100 余个小区楼院文化广场;10 个城市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5 个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每个街道和社区分别设有1 个文化站和1 个文化活动室含共享建设)。其中,2018 年老北市文化园获得省级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区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也是全省首家能够提供24 小时图书借阅服务的区级图书馆;2018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和平区率先在东北三省引进了享誉世界图书馆界的“城市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科技设备;现设立在我区部分代表性的街路和场所;被评为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优秀成果;我区现已形成“15 分钟图书借阅圈”。

2.各类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近年来,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区文化馆、区级业余艺术团体为龙头,深入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紧扣时代主题,结合地区特色,吸纳驻区企业、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长效化地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其中享誉全国、特色突出的活动有文化四进社区、京剧票友大赛、云飏阁文艺演出、皇寺庙会、台湾美食节等,真正形成了一张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军旅文化互促共融、和谐发展的文化活动网络。近两年,我区年均组织开展区级文化活动1000 余场次,街道社区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余场次,活动数量逐年增加、活动内涵不断丰富、活动质量普遍提升,百姓的关注度、满意度和参与度逐年提高。

3.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区每个街道均设有专兼职文化站站长,每个社区和行政村均配有文化专干。目前,全区现有业余艺术团队210 余支,其中区级业余艺术团队29 支,涵盖了10余种艺术门类。他们常年活跃在街道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公园广场和小区楼院等地,还经常到外省市参加公益性演出及可比性活动,取得了诸多荣誉。其中,区凤霞艺术团多次在国际舞台展演,荣获“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三届国际艺术节金奖和最佳创作奖等多项荣誉。太原街街道五环京剧团、西塔地区朝鲜族文艺队、南湖街道高校青松合唱团等社区业余文艺团体在省、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和平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厚,全区现有文化企业1403 家,占沈阳市的41%,有从业人员11000 余人。文化产业总产值545 亿元,占全市的5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GDP 比重的9%,成为了和平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由“一岛四区一街”发展到“六大产业聚集区”,再升级为“一轴、一带、三大板块、五大特色发展空间”,发展定位更加明晰,空间布局更加科学。目前,全区拥有数字传媒、文化创意、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10 余种文化产业业态,辽宁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辽报集团等省、市主流媒体都坐落在和平区内。近年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做优发展空间、提升服务品质,发展了东方斯卡拉、西部酒城、荷东国际俱乐部等一批规模文化企业,其中沈阳鲁园古玩城被评为沈阳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沈阳市行政区划调后,23.5 平方公里的满融经济区划入和平,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基于这样的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空间优势,和平区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产业融合展,为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和平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内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和平区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为有效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更好地服务驻区文化企业,随后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平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中心,负责区内文化产业的规划、包装、推介等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文化企业生存发展情况,并定期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沈阳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深入推进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部署,和平区扎实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市里统一要求,和平区将文化、文物、广电、出版和体育五大范畴的工作职能进行整合,区政府负责文化、体育等工作的职能部门改称为和平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平区又率先在全市成立了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文管办”),负责全区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二、全区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及原因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和平时工作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要求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依旧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居民的强烈文化需求与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随着GDP 的增长,恩格尔系数的下降,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百姓必然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就我区目前来看,虽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年提高,但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1.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形成了网络化服务,但其整体建设在市内五区中已相对滞后。目前,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建设均未达到有关标准,且现有服务设备因使用年限较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破损现象。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活动室大多为共享(不独立)使用,面积略显不足,大部分街道和社区缺少办公电脑、灯光、音响、投影机等设备,以及电子阅览室、放映厅等活动场所,现有部分设备因使用年限过长,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影响了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

2.文化队伍人才资源不够充足

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全区文化系统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合同制工作人员,使文化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着全区文化服务的拓展和职工年龄的增长,专业人才数量已不能较好地满足实际需要。目前,区文化馆创编、书法、曲艺、主持等多个岗位仍缺乏专业人员,同时文化专业人才的平均年龄普遍高于市内其他城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此外,街道、社区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调动频繁或身兼多职,致使文化工作缺乏连续性。

3.文化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一系列文化工作都离不开资金提供保证。一直以来,我区均采取“一事一议”的文化经费保障方式,实践中常有“事难议,议后难落实”的情况出现,未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经费保障体系。这给区职能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灵活调控经费带来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因缺少经费,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数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据了解,目前沈河区等市内城区均已建立了相对稳固的年度文化工作经费,并于年初将经费一次性拨付给区职能部门,以便科学统筹利用。目前,因年购书经费不足,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馆藏书量、年购书量均未达到有关要求。

(二)城区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和平区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历史上各个时代所留下的宝贵遗产都是和平特色文化的具象符号。而在现代化、信息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要促进和平城区发展而走在时代前列,保存好城区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还要避免“千城一像、万区一面”的现象,关键在于解决好城区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二者协调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区在推动城区建设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都在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着不可避免的“碰撞”。比如,在老北市地区,我们在推动其整体改造的同时也对这个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群众电影院、民族电影院被拆除,沈阳评剧院、大戏院也失去了原貌等等。城区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二者孰轻孰重、谁主谁次,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发展原则,怎样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等,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深入思考。

(三)结构优化与文化产业的矛盾

客观地讲,和平区已经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但从长远来看,若想保持和平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也采取了定措施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但还仅仅是一个开端。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和平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还不够发达,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占全区CDP 比重还很小,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率还比较低,未能成为显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此外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等,这使得和平区在吸引力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难以与国内文化产业大区相抗衡。尽管目前我们称得上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区,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区还有距离,更谈不上文化强区。

三、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和平区文化强区建设面临的形势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条件紧密相联。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来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在文化发展上西方国家正在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融合、碰撞和冲突,西方文明以强势经济作为后盾推介文化,强势文化形成的超时空、超地域的浪潮,正在有力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危机以及如何生存,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从全国来看,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空前,特别是十九大以后,国家将推动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一同写入党章,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全国文化发展;从全市来看,市委、市政府也结合沈阳实际,相应出台了推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做好新时期的文化工作提出了的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特别是在和平区代表沈阳市获得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后,市委、市政府将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摆上与实现沈阳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同等高度去部署、去推进。这些都为和平建设文化强区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文化强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围绕发展和平经济、提高百姓福祉这一主线,和平区始终贯彻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保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兼顾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围绕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从政府管理、市场调节、资本运作、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构建文化与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崭新格局,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使和平的文化综合实力达到东北第一的水平。

(三)文化强区建设的目标

据上述考虑,和平建设文化强区的最低目标应定位为东北地区第一文化强区。站在沈阳市的角度上看,随着沈阳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逐步深入实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已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全面提速,而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现代经济特点,决定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必须同步推进,所以和平作为全市的中心城区不应只满足东北第一文化强区,还应把建设成为全国文化强区作为更高的目标追求。因此,和平区要着力支持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显著改善,保证文化发展的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比较优势明显提升。

四、文化强区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走服务提质之路

充分整合、高效利用区内文化资源,推进覆盖全区、普遍均等、高效优质、特色突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文化资源总量、服务质量和覆盖密度,以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一是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设备。文化广场现已成为普通居民休闲娱乐热衷的户外活动场所。因此应逐步对全区具备条件的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升级,陆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设施齐全、在省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文化广场。应深入做好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服务场所免费或优惠面向社会开放工作,建立健全服务公示制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设施应有条件的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健全特殊群体文化服务设施,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为广大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广阔平台和良好条件。社区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设备更新,逐步实现基层活动场所文化设施标准化。二是构建人性便捷的阅读服务网络。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借鉴深圳等先进地区图书网络建设的成功经验,继续在有条件的场所增加城市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布点,同时依托社区活动室建设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加快以区图书馆为龙头、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为辅助、城市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和流动图书车为补充的大容量、现代化公共图书资源服务网络建设,同时建立创新高效的后续管理运行机制。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大手笔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区内适宜地点建造如玖伍文化城一样集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少年宫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于一体、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建筑,使我区龙头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显著提升。三是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文化活动现已成为广大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居民传送先进文化的桥梁纽带。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导居民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积极作用,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紧扣时代主题、社会热点,实行定点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保持文化活动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长效化全覆盖,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可参与”的活动氛围。特别是要深入做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等活动,确保每年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数量超过市指标要求。

(二)走精品引领之路

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创编工作者的积极性,结合我区文化特色,重点抓好戏剧、曲艺等门类作品的生产和包装,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风格独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艺术作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确保地方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力争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群星奖等国家文化大奖评比中摘得荣誉。应设立区政府文艺创作奖,作为全区文化艺术的最高奖项,表彰和鼓励在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作品。建立文艺精品扶持专项资金,形成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同时,注重打造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品牌巨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和形象、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保证。应形成文化品牌建设的强大合力,坚持资源整合、拓宽视野、科技创新、优势品牌优先、多样性的市场化原则,把传统和现代、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起来,比如将老北市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商贸、旅游文化资源相整合等,可围绕演艺、会展等15 个文化业态,倾力推出一大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标志性文化工程和文化精品,进而打造一批具有独特性、权威性和美誉度、吸引度高,并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文化品牌。

(三)走文化保护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应充分发挥和平区优秀历史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不断彰显我区特有的历史文化魅力。一方面,要抓好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抓住老北市整体改造的契机,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锡伯家庙等重要历史遗存的开发利用,推进北市、西塔等区域民俗民族文化发展,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品质,使历史文化与商贸文化、旅游文化、创新创意文化有机融合渗透。例如,可借鉴杭州宋城景区的构建模式和经营理念,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还原老北市的市井文化,营造出“置身北市,恍如隔世”的感觉。应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特别是应做好老艺人、老字号的挖掘和保护,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承基地建设,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扬。例如,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天落子”传习所和“东北古建筑地仗传统技艺”传承基地。

五、文化强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应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强区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文化强区建设领导体制。成立和平区文化强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立文化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对全区文化建设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切实把文化强区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和突出位置,将其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用科学的发展规划,系统的、全面的组织保障汇聚强大合力,确保文化强区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加大对文化强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以重大主题宣传、庆典宣传、典型宣传为切入点,大力宣传文化发展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强区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大投入,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要确保文化强区建设稳步推进,资金是重要保障。特别是在文化事业发展上,应建立相对稳固的年度文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以往年常规性的文化工作年度经费支出为标准,将全年文化经常性经费支出列入财政预算,并于年初一次性拨付给职能部门。按照有关要求,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对应增长幅度。设立政府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用于奖励为文化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研究制定支持文化事业赞助的具体方法,拓宽筹资渠道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还应大力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重点文化领域的经费保障。

猜你喜欢
和平区文化产业建设
地球
我想给弟弟穿裙子
沈阳和平区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沈阳和平区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