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弯弯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悉达多,印度婆罗门人的贵族青年,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外表英俊美丽,内心谦虚求教,聪颖早慧,年纪轻轻“早已懂得,如何在自己生命内部掌握阿特曼,使自己不可摧毁,使自己和宇宙完全一致”(p.525)。他既有父母之爱,也有戈文达的朋友之谊,年轻的婆罗门姑娘们为他倾倒。即使他看似拥有了内在的平静和外在的、世俗眼中的的完满,他仍然“不快活,内心很不满足”——“在何处可以找到这个自我,这个最内在、最后的自我呢?”(p.530)书本和所谓的老师、智者、沉思潜修都无法回答他的问题,无法解决他的困惑,于是悉达多走上了一条依靠自我寻找答案、走向自我的成长之路。
他所作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加入苦行僧做一个沙门,减少进餐,斋戒,冷冰冰的对待女性,蔑视权贵,轻视一切世俗的生活,他想要“摆脱一切,摆脱渴望,摆脱追求,摆脱梦想,摆脱欢乐和痛苦。”(p.549)此时的他认为自己心里不再有自我,就可以摆脱一切,从而获得内在的宁静。在这个过程中他成百上千次脱离了自我,然而回归自我、承受轮回之苦、做回悉达多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他认识到做沙门只是短暂的脱离了自我、是短暂的无意义的麻醉,甚至学习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学习并没有使他找到自己的路。在他决定离开沙门的时候,戈文达向他提出了新的问题:世上万物中有哪些可称之为圣洁的呢?有哪些是经得住考验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悉达多离开了苦修多年的沙门生活,奔向传说中的佛陀、出身于释迦牟尼家族的智者、圣人乔达摩,即使此时的悉达多深信佛陀的学说肯定是自己已经学习过的东西。佛陀的学说围绕着解脱痛苦,在悉达多看来是几近完美的学问,他从中认识到学习是使佛陀成为佛陀自己的唯一途径,正是因为佛陀深刻的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了解了内心深处的自我,才会呈现出这种圣人的状态。
他用悉达多的眼睛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这个之前一直被他忽视的美丽多彩的世界,终于感到自己是属于这一切的,他比以往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他的生活,活佛的生活,财富和人的秘密等其实并不是学问,而是一些不可言传和无法讲授的东西,仅只是自己在以往某些时刻所体会到的某种启示而已——而这些东西也正是他目前正在竭力汲取并开始体验的东西。”(p.595)
在一个梦境的指引下,悉达多内心开始有了对未知、对世俗生活、对女性的向往,偶遇的年轻女子的挑逗使他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悉达多克制着自己的欲念进了城,遇到了美丽的象征——名妓卡玛拉,他想向卡玛拉学习爱的艺术,凭借着思索、等待、斋戒三种技能他获得了卡玛拉所要求的金钱、衣服和鞋子,收获了卡玛拉的爱情,在卡玛拉身边获得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梦的警告下,悉达多再次觉醒,意识到自己游戏世间的行为是多么的荒谬和毫无意义,“觉得有什么在自己体内死亡了,枯萎了,正在走向尽头”(p.651)最终悉达多决定离开城市,再次踏上寻找自我之旅。
远离城市的悉达多在树林里游荡,经历了俗世的体验之后,悉达多对此充满了厌倦和憎恶,他热切的想要毁灭自我来获得解脱。就在他绝望的沉入水底以解脱自我的时候,“唵”字喃喃的从他的嘴里脱口而出,他瞬间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愚蠢,死去的灵魂猛然苏醒,如获重生般的悉达多沉沉睡去,醒来后感到自己再次获得了新生,即使重归一无所有的状态,他感受到了自己对一切的热爱,“我不得不经历如此众多的蠢事、罪恶、谬误、丑恶、绝望和不幸,仅仅只是重新变成一个儿童,仅仅只是能够从头开始。”(p.671)悉达多意识到是自己在世上的亲身经历使自己成为今天的自己,意识到游戏人间所带来的改变使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所谓的沙门悉达多、商人、赌徒、酒鬼和饕餮家——这些都是瞬息即逝的形象标签,世界上任何的形象都是短暂的。
怀着对河流的爱悉达多决定留在河岸边,做渡船夫华苏德瓦的助手和学徒,向他学习撑船渡人。在华苏德瓦的眼里,河水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悉达多应该像他一样向河水学习,“学习它以宁静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开的心灵,没有痛苦、欲望、评论和见解,静静地倾听的本领。”(p.683)还有一些无法言说的、需要慢慢发现的东西,比如时间——“河水不论流到何处都是同一时间”“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前”(p.684)在和华苏德瓦共同生活、共同向河水学习的岁月里,两人逐渐的变成了世人口中的“两个智慧长者,或者魔术师,或者圣人”。(p.687)
小悉达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静,卡玛拉的意外离世使悉达多进一步认识到“每一种生命都是不可摧毁的,每一瞬间都是永恒的”(p.696)。不得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父子俩矛盾重重,悉达多一味的忍让和爱并不能改变小悉达多的任性骄奢,这种强烈、罕见的父爱使他变成了一个“傻子”,“然而也使他觉得幸福,觉得内心有所更新,更丰富了。”(p.711)小悉达多的逃离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悲哀中,他利用从河水那里学到的本领——等待、忍耐、倾听——来寻求平静。经历了失子之痛的悉达多更加深刻的体验到了世人的感情,他面对别人不再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别人的态度也变得“较为热情、关切和好奇”(p.720),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对学问、对思想估价过高,自己是否也可能是一个儿童气十足的思索者,一个有思想的儿童似的人。总之,凡夫俗子的能力和智者贤人的能力是相等的,甚至还常常超过智者贤人。”(p.722)悉达多在此时有了万物平等的思想。他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他之前所追求的智慧就是“就是一种灵魂形成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神秘的艺术;它能够在生活中的每一瞬间进行和谐统一的思索,既能够感受到和谐统一,也能够吸入这种和谐统一。”(p.723)
从与戈文达的聊天中,悉达多总结阐述了自己的收获——智慧是无法表达的、人能够传授知识,却不能传授智慧。“爱如今在我眼中是一切事物中最主要的事物。看透世界、阐释世界、蔑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事。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去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p.747)
悉达多终于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找到了年轻时所寻觅的答案,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成为一个圣人、智者、完人。
如冯友兰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中国哲学里的圣人追求的是“入世”和“出世”的统一,前者追求的是服务于社会世务,后者则想要通过脱离社会来获得解脱。(p.21)《悉达多》里出现了三位圣人:乔达摩、船夫华苏德瓦和悉达多。乔达摩通过自己的学说始终致力于帮助人类、教导人们,体现了大爱;船夫华苏德瓦通过向河水学习,获得完美无缺,同时他一生都在服务于载人渡河,体现了奉献自我的爱;而悉达多经历了书本学习—沙门苦修—倾听乔达摩—游戏人间—向河水学习之后,终于认识了自己,找到了内心深处的自我,融入到和谐统一中去,认识到脱离了爱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爱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黑塞通过“爱”再一次将人的主观感受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庄子》的《逍遥游》里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说圣人心中没有名利,圣人可以达到个人与宇宙的统一,圣人不需要凭借外在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能做到洞悉万物而超脱于自然以外,“洞察万物,掌握六气,长存不死,所以绝无所待”(p.51),圣人能够实现真正的逍遥自在。悉达多通过向河流学习而获得万物共同的秘密,做到了洞悉万物而超然于物外。
代表道家思想的著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战胜它、替代它。小说中最终点化悉达多的就是河水,河水在这里是圣人的化身,是引导者的角色。
黑塞是一位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大作家,在小说《悉达多》中黑塞向读者传达出一种超越宗教、国界、民族的、带有东方色彩的完人形象的发展之路,融合了印度佛教、中国道家的智慧,同时又结合时代背景增添了作者独特的思考,最后得出有大爱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圆满,才能实现和谐统一,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也许也是黑塞的作品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受到广泛喜爱的根本原因。
注释
[1]《悉达多》张佩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一部分引文均在引文后注明页码
[2]《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寻求 “自我” 之路 ——论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 马 剑
[4]《庄子现代版》流沙河.现代出版社 2013年,第51页
[5]《道德经》老子.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