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新文人画谈水彩技法中书写的东方神韵

2020-12-08 18:51李德军玉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12期
关键词:神韵水彩画水彩

◆李德军(玉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近年,我国努力强调文化自信,诚然,美术圈子一直在追求“中国特色”,但在水彩画领域,除了早期的“本体语言”外,更需百花齐放。因此,中国水彩完全可以和东方神韵结合起来。

但是让作品拥有神韵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我们中有多少人能严肃地把劳申伯格(Rauschenberg)和伦勃朗、凯奇(Cage)和巴赫放在一起?——这要付出高昂的代价。”①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怕,可怕在于找不到绘画的正确方向。笔者研究发现,中国水彩可以从新文人画里得到启发,比如说作品有当代图式,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品质,有自己的技法特征,有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扬弃。

水彩源自西方写实造型艺术体系,通常以模仿实物为创作的起点。康德(Immanuel Kant)曾在书中讲到凡是模仿实物的艺术,价值须在模仿是否逼真和所模仿的性质是否对于人生有用两点见出。今天的中国水彩发展大体也走不出这两点,只不过多数人止步于逼真。笔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水彩需要有时代的担当和时代的文人品行,即适当吸收部分新文人画理念,在水彩创作中书写东方人独特的精神、气韵、理念,融入时代性、人性、艺术性,去表面的形式化,向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方面深化。

束缚、探究

今天,传统艺术和美学正逐渐被越来越古怪的现代艺术形式和理念所颠覆。于是,“什么是艺术”或“有什么东西不是艺术”变成一团浓雾。但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关键是认识到现代艺术和审美被分开这一事实。也就是把现代艺术和传统学院派主张的“高等艺术”甄别开来。“高等艺术具有杰出的、排他的、令人难以接近的现象,带有更多的自我优越感和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意味”。②现代艺术不同,王镛说“强化个性和简化形式是现代艺术的两大特征。”目前在中国,学院派水彩画大多强调水彩的本体语言,讲究造型严谨,刻画深刻,画面水色淋漓。这种“高等艺术”的技法主张,将水彩推到了高级别的视觉符号层面,筑起了一个高的门槛,这也导致了想法好、技法弱的一批人被直接关在了“门”外。诚然,光有想法没有技法是不行的,那么,有一定技法又充满想法的人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作品表达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这种探究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方式比“既得好处”更有意义。

点线面、精气神

如果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那水彩也应具有开放性。以画家张冬峰为例,西方造型严谨、光色变幻、强调空间的法则基本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的、扁平的随性物象。虚无的光线、简洁单纯的色彩,一切外在的视觉符号被归纳成物理性质的点、线、面,在审美情感的支配下,于画布上自由律动,似众多音符汇流成乐。张冬峰的风景作品凝练出一种东方传统文人的内敛、清雅、高远和执着,同时又增添了几分对微妙光色变化的痴迷。他所呈现的物象跟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坚守似与不似的最高境界。他做西画,却生动地开辟出了一片东方气派。中国美术学院的院长徐江老师,同样是将西画巧妙地嫁接出不一样的东方神韵。纵观其《向日葵系列》,具体的物象被剥离成抽象的点线面,然后被一种文人式的激情重组。看似向日葵,但跟向日葵已经没有关系了,作品给人的精神体验不是丰收向日葵的饱满与金黄,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文人式的气场和东方人的文化审美主张。徐江的作品较之张冬峰,中国笔墨趣味的痕迹则更加显性。徐江的作品是水彩画,以水调色,干枯浓淡,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两个画家的作品,同样都呈现出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内涵。同时,因为水彩画的作画媒介更接近于中国画的材料与工具,也造就了水彩画在中国的迅速壮大、发展,继而衍生出不少有东方神韵的水彩作品。例如湖北美院王涌老师的《青花瓷系列》,寥寥数笔,光、色、型便跃然纸上,清新、淡雅、灵动和闲逸,共同营造出一种高山流水、抚琴品茗的精神境界。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Robin Creargeollingwood)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是的,在水彩作品里面本身没有东方神韵,只是来到中国,被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画家所赋予。画种只是一个平台,材料只是一种媒介,点线面也只是一种手段,作品之所以具有艺术价值,是因为作品里面的物象承载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主张。

在诸多研究之后,不难发现,艺术作品都是先将具体的物象转换成点、线、面,而后通过主观重组符号语言,达到某种精神诉求的目的。绘画不是苦行僧一般的修行,所有固定的框架都可以改变。如果说学艺术有四个步骤:固守膜拜——迷茫彷徨——天宽地阔——渐入佳境。那么,大胆创作就是第三步:将东方神韵融入水彩画的创作,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诚然,这种以水彩为载体,将中西画种融合的研究,从徐悲鸿那辈人起就有先例。只是时代不同效果不同。在技法层面上,中国水彩界部分画家用湿画法体现油画般的整体性、色彩过渡与融合、厚重和层次变化;用干画法体现中国画般的干笔皴、色彩的重叠,东方式构图,经过一系列尝试证明,这种技法尝试非常适合表达心性:兼工带写,浓淡干枯随意转换,不需注意什么本体语言和法度。当然,要画出真正有东方气韵的优秀作品,光有这种技法是不够的。

情由心生、东方气派

康德以后,美学家把绘画分成表现的(Representative)和形式的(Formal)两种。题材和故事属于“表现的成分”,颜色线形阴影的配合属于“形式的成分”。近代艺术家多看轻“表现的成分”,而特重“形式的成分”。佩特(Walter Pater)认为“一切艺术到最高的境界都逼近音乐,因为在音乐中内容完全混化在形式里,不能与形式之外见出什么意义(即表现的成分)”。笔者很认同这个观点,中国水彩艺委会原副主任刘寿祥老师曾说“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其实就是重“形式”。绘画是视觉艺术,观者引起心灵共鸣的窗口是眼睛,那么,绘画形式将直接决定视觉结果。这里讲的绝不是强调水彩技法的重要性,而是画家在画面上每一个视觉元素的布局最终会共同表达一种直觉,引导观者产生某种感动。

传统水彩画高雅,水色交融,挺适合性格温婉、用毛笔画画的东方人研习。但每一个负责任的现代水彩画家都会首先考虑“本我”的投放。绘画不是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平台,它只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明白这一点,画家需要梳理自己的坚守和欣赏的审美:儒雅、和与中、内敛、天人协调、融合与自由、刚柔相济、善与知性等等。这些审美情绪在画面上浸染点、线、面、色彩、体积和阴影,借助一定的物象传递精神内涵。作品表面上看依然有具体形象,而实际上,画家的画在内容已经有了关于东方情怀、情节、人文关怀以及对当下生命本身的理解。

笔者研究发现,要借助水彩技法体现中国传统优秀的精神内涵,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自信和学习。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借助经济领先,迅速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许多六零后、七零后甚至八零后都多少经历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这一简单粗暴的精神雾霾。今天的诸多事实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伟大和先进的,画家要通过东西方文化对比,找到符合自己心灵成长的养分,通过大量的传统优秀书籍浸润自己的心灵。也就是给自己的艺术之路找一个能承载起发展的根基,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上深刻的东方哲学烙印,将东方文化审美作为自己的终极审美。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东方的土地才是最适合自己艺术生命成长的摇篮,西方优秀的东西可以“洋为中用”,有彻底选择西方的文化观念,多数人在后期都又选择了“落叶归根”,比如油画家陈丹青、歌唱家韦唯,都是移居国外几十年后又回到祖国怀抱。笔者从小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七零后,经历了中国崛起最快的几十年,经历了对西方文化从完全崇拜到质疑,再到对到本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心灵历程,事实证明,生养自己的土壤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沃土!

二、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里抽丝剥茧,选择自己喜欢、认同的精神体验,并能够外化成现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内容。这个外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常规意义上讲就是“心手合一”。比如我喜欢温婉、端庄而张扬的气质,于是在我的任何作品里面是找不到一条可以用直尺丈量的线条,所有的直线都被注入折线的成分,而所有的曲线都拥有弧线的倾向;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光感被温和的氛围消融;一切理性接近原事物的造型都被感性而略显粗糙的色块替换。我的作品可能不精致,但一定是很清晰的表达真我,它有别于其他任何人的作品。我能够做到这一小点,不仅要归功于勤奋,更应该归因于几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滋养。

事实证明,拥有优秀的东方情怀、气质、内涵只是前提,它需要载体,一种可以承载起内蕴的视觉符号。比如梅、兰、竹、菊,比如青花瓷、中国红。这种“视觉符号”是画家能驾驭的,这种“承载”能力不是符号本身附带而是画家赋予的。有了以上两者,技法再登场,作品才有“魂”的可能。

狭隘的讲,一个水彩画家,作好画即可,不必在乎政治层面的呼号,但是,现今中国水彩的发展,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正好处在一个文化意识的拐角,而且又悄然吻合了中国“文化复兴”这一大的历史背景,水彩要担负起“中国水彩”的名号,毫无疑问的,东方神韵作为最本质的内涵是任何中国水彩作品回避不了的魂魄。

注释:

①卡斯滕.哈里斯(Karsten Harries),黑格尔论艺术的未来(Hegel on the Future of Art),《形而上学评论》,27/4,1974年6月刊,第677-678页。

②卡斯比特[美],吴啸雷译,《艺术的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猜你喜欢
神韵水彩画水彩
我的水彩画
水彩的“干”与“湿”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风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