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增 孙秦敏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话语权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关系到人民利益的诉求表达,关系到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健康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因此,从逻辑、问题、进路三个维度关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这对更好地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复杂的思想动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需要通过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生成的话语体系来表达。立足这种话语体系来理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要素与功能,才能为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逻辑前提。
目前学术界大多从“话语权”的概念来解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有的学者从话语权和领导权的关系出发,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包括提问权、论断权、解释权和批判权等,其中既要关注主题、分析框架、论证方式、叙事方式等根本性话语,也要关注一些细小但关键的语言使用(2)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也有的学者指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体现阶级利益关系的‘权力’,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占统治地位的利益群体将其思想文化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实现统治和管理社会的重要力量。”(3)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年第1期。但从字面来看,“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复合性词语,由“意识形态”“话语权”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话语体系本身蕴藏着“权”即权利和权力的两个层面,无论是权利代表的资格和能力,还是权力代表的身份和地位,在现实社会中都要通过各种关系的系统再现,成为意识形态。因此,从权利和权力两个方面理解意识形态话语权并界定这一概念,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1.权利: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表达。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的第一个维度,也是最基本的层面,就是具有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资格或权利。语言作为公民应有权利,能够体现其对价值取向以及社会舆论产生影响的资格和能力。如何理解“权利”层面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呢?首先,要求具备表达能力,就是话语主体要有话可说并且能够表达。任何阶级要实现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都应当具有这种表达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使得话语所承担的思想能够尽可能多的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而话语权能否表达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表达能力,具备表达能力的群体比不具备的群体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其次,要拥有表达平台,就是话语主体要有能够表达的途径或渠道。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能否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除了其本身的合理性以外,还离不开有效的表达平台。可以说,谁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平台,谁就掌握了思想领域的主动权。由此可见,“权利”层面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话语主体通过自身拥有的表达资格或能力,运用尽可能多的形式或手段使得自己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从而影响和控制社会舆论,掌握思想领导权。
2.权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的第二个维度,也是最本质的层面,就是话语主体通过一定的话语机制和话语表达所产生的效果和力量,引领社会思潮,引导社会舆论,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影响力。虽然话语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话语已经演变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在权力关系的运作之中。“话语体现着权力关系,权力调控着话语音量。话语权不仅是一种现实力量,而且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创造力量。”(4)李兰芬:《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哲学动态》2008年第9期。这一维度的话语权之所以能够形成影响力,就在于权力作用下产生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素。而意识形态又通过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成为统治社会思想的重要力量,从而支配和掌握舆论动向。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多的是强调思想的认同,要达到社会成员自愿按照社会主流的思维方式行动,而非强制和压迫。毛泽东强调:“解决思想问题,不能用专制、武断、压制的办法,要人服,就要说服,而不能压服。”(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因此,“权力”层面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话语主体通过掌握的权力阐释话语内容,控制、支配话语体系,从而产生具有辐射影响的力量。
要素是构成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并维持其运行必不可少的元素。从这一角度出发,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其构成要素是基于特定制度和文化组织起来的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主题以及话语载体。
1.话语主体:生产者和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掌控者,是拥有话语主导权的个体或群体。就目前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主要指意识形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既有“政治家、理论家、介于二者之间的智囊团、其他实际工作者等多个方面”,也有“领袖个人、领导集体、广大干部甚至普通群众等多个层次”(6)董德刚:《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话语主体主要解决“有人说、谁在说”的问题,这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要素。
2.话语客体:倾听者和接受者。意识形态话语客体即话语对象,也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话语倾听者和接受者。从实际情况来看,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具有相对性,一定背景、场合或者语境下是话语主体,另一背景、场合或者语境下则是客体。话语客体主要解决“有人听、谁在听”的问题。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构成了一对密切联系的关联体,两者之间要有话语的沟通和互动,才能达成“有人说——有人听”的目的。
3.话语主题:核心内容。主题泛指主客体的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主题是特定时代和具体历史阶段提出的主要任务、展现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因而其决定了天下大势、人心向背。”(7)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话语主题也就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对当今时代社会所要完成和解决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矛盾的回应。由于不同时代所面临的任务和矛盾有所不同,因而意识形态话语主题也会发生调适性的变迁。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题主要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思想、精髓要义。意识形态话语主题主要解决“说什么、听什么”的问题。
4.话语载体:表现形式。意识形态话语载体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传播和表达方式,主要解决“如何说、如何听”的问题。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有人说——有人听”的这一过程中需要话语载体来实现话语主题的传播和表达,如果缺少了载体,就无法完成信息的传递,那么话语主题就会缺乏信服力和影响力。所以,话语载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话语载体主要指一切传播和表达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方式和形式,既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智库平台等传播媒介,也包括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因此,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应当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传播和表达,从而让意识形态的倾听者和接受者能够真心信服和自愿认同。
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解释理论的一种方式和平台,更是掌握理论和创造理论的武器和权力。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实践发展中已经超越纯粹的认识论层面而被赋予了现实性的价值,成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功能指向,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引导社会舆论、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理论潮流。
1.解释宣传。马克思曾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科学的理论只有被群众接受认可,才能指导实践,转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从而产生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意识形态话语权最具鲜明特点的就是解释理论、宣传政策的功能指向。就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来说,其功能就在于解释宣传马克思主义,阐释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特别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等基本问题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用科学的理论说服群众、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并在解释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等主题,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报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展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亮点、新进展,生动反映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
2.调控整合。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调控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引导和调节,以期达成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凝聚力量,维系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毛泽东强调:“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希望,才知所趋附。”(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就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来说,其调控功能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的行为准则,从而把主流意识变为个人意识,不断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调节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在意识形态话语权调控的基础上,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层面的分层整合、制度层面的规范整合,利用观念调控、制度调控方式,在协调矛盾中谋求社会共识,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3.批判维护。意识形态生性就具有一种批判斗争的属性。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对错误的思想观点或行为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否定。在揭露和批判错误思潮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当今的中国社会。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批判功能不仅揭露了错误思潮的本质,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了广泛的政治认同,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功能正是在于“通过不间断地灌输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将其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内化到公众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心态之中,完成公众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公众就会在潜移默化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认同既有的政治秩序,保持政权稳定。”(10)李安增:《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权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页。
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准确分析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探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识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表明了我们已经认识到当前发展中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所在,因而在解答现实问题、回应人们思想动态中建构起来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才更具主动性和针对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而其他社会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也是由这个问题造成或派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对事物的性质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利益诉求多元,引发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的变化。例如,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出现个性化、多元化以及务实性的发展趋向。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符合自身阶层利益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维护同阶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而随着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开放的多元价值需求所释放出来的信号就可能会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利用,从而让社会成员把主流价值与公共利益之间的适度张力误认为否认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标准。这就会导致某些阶层出现“文化异化”,弱化社会成员对共同理想和国家主体权威的认同,进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倾向性问题,回应社会成员思想和认识上的需求,就容易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威胁社会稳定。
一般来说,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因特定环境而形成的反映某些群体诉求和社会问题的思想趋势或潮流。因而社会思潮的内容和特征决定了其对当前意识形态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只有正确反映社会实践、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才能为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而否认社会发展、消极错误的社会思潮则会侵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只会给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迷障。社会思潮的多元不可避免地虚化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在经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意识相互交织,这就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愈加复杂多样。据人民论坛2010年到2019年每年评选的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思潮来看,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生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主义、普世价值论等最受社会关注。这其中一些错误的思潮或利用公共事件或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制造谣言误导民众,如民粹主义,表现为极端民族主义,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对于正常的经济社会交往活动予以抵制和排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互联网已经成为21世纪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功能和话语导向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产生了深刻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普及率达到64.5%,网民规模排名全球第一(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2020年4月28日。。毋庸置疑,互联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舆论传播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既要把握互联网的特点,利用好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又要警惕网络信息安全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威胁和挑战。
舆论控制的网络空间场域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力。习近平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1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第2版。网络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以主流新闻媒体为中心的引导方式,其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和交流具有了极大的空间和自由。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意志甚至宣泄不良情绪的重要平台,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舆论制造、传播的源头,这就为控制舆论内容和方向,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带来难度。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凸显,腐败危险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一些敏感性社会问题或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一旦在网络曝光,就容易产生“蝴蝶效应”,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激起网民的非理性共鸣。而其中的一些谣言经过不断加工、夸大甚至歪曲,往往形成“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的情况,引发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社会成员恐慌,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加上网络传播速度的不可控性以及内容的分散性,这也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舆论引导的难度,影响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力。一旦这种控制力受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效能就大打折扣。
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之间的斗争和较量永远不会停止,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绝不愿意看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迅速强大,“西化”“分化”图谋从未改变和停止。习近平强调:“西方国家策划‘颜色革命’, 往往从所针对的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开始发难”,妄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14)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人民日报》2015年5月21日第1版。。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从未中断。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带给西方国家更多的是担忧,他们决不允许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崛起。因此,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并在新时代表现的更为隐蔽。一方面,西方国家不失时机地推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在意识形态领域向中国提出挑战。习近平向世界回应:“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这样的看法和想法,大多数人是由于认知上的误读,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15)《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第2版。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或培植一些代理人在中国大肆宣扬所谓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并利用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污蔑中国共产党、否认新中国的历史。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言论,其实质都是扰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场域,干扰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以此发动“颜色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越是错综复杂的形势,越需要凝心聚力,直面各种问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总归来说,是话语主体向话语客体展现表达权的问题。无论是话语生产者还是话语传播者,其话语权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导向。
1.夯实话语主体的政治素养。话语主体的政治素养是其政治立场的重要体现,无论是话语生产者还是话语传播者都需要夯实政治素养。一方面需要加强主体的理论学习。理论上的清醒是话语主体政治坚定的前提,是有力回击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底气。切实加强话语主体的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培植话语主体的精神家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更为紧迫。习近平特意强调:“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4页。这就要求话语主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意识形态鉴别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保持好主体的优良作风。优良的作风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因素。保持话语主体的良好作风,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了解群众需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唯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始终能够坚定政治立场,扎根人民群众之中,不断夯实政治素养。
2.提升话语主体的业务能力。意识形态是有关人的思想方面的工作,要求话语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尤其作为话语主体之一的传播者要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从而适应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话语生产者要切实提升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能力,而话语传播者不仅要在各自领域或行业中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要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者。作为话语主体要始终把牢舆论导向,提高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锋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壮大主流思想文化,提高管理意识形态阵地的能力,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只有话语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在理论中不断学习,才能学以致用,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
3.坚守话语自觉和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来源于理论能否真正地解决现实社会中矛盾和问题,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在于其客观的真理性品格,而且在于其能够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非其他什么主义。习近平更是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是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7)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基于此,话语主体要科学认识并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科学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以保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生命力。
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不遵从社会实践发展的规律,忽视了话语主客体的现实需求,那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将无从建构。只有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坚持从主客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实现意识形态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达到主客体双方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推动主客体的双向良性发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性。
1.立足人民主体地位,充实人民的精神期盼。人的精神期盼是建立在人对美好现实需要、利益、诉求等基础上的心理世界,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这种期盼能够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驱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价值意蕴只有与人民的所思所想相一致,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提出了“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共享共建”“乡村振兴”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在实践中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和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牢牢抓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道义。可见,要立足人民主体地位,让社会理想关照个体的现实生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人民精神期盼的契合度,才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的现实需求。改革开放40余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民生领域短板问题成为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突出问题,人们已经从基本生存型的需求转向了良性发展型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涵盖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方面面。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有更加关注人民的诉求,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秉承“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人民利益保障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努力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日常生活愿景,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才能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性。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在于话语本身即主题内容,没有话语就没有话语权。缺少守正创新的话语主题,再完美的话语形式和传播平台终将无法抢占话语制高点。
1.合理阐释理论。话语主题能否吸引意识形态话语的倾听者和接受者,能否掌握人民群众,在于其理论能否回应和解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否解除人民群众的当下困扰。坚持话语主题守正创新,就要不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对时代问题的高度敏感,对群众思想困扰进行合理的阐释。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最直接的表达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性,就应该科学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经济政治现实和未来趋势走出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
2.科学设置议题。议题本身即是一种话语,设置议题能够有效积累话语资源。科学设置议题才能让议题参与者按照特定主题进行话语交流,从而在无意识中接受特定的话语体系。这就要求宣传部门在深入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人们在思想上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社会思潮多元交织的背景下,议题设置应当加强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有意识、有目的、有导向的设置重大主题的宣传活动和新闻报道。无论是主题宣传还是新闻报道都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充分发挥解疑释惑、疏解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作用。
3.敢于批驳谬误。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及时分析研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势,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一方面要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意识形态鉴别力,坚定政治立场,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凡属根本、重大、原则、方向的问题,都是政治;凡是关系到这些方面的事务,也可以被上升到政治高度;另一方面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对错误思想和言论不回避、敢交锋,揭穿谣言,驳倒谬误,澄清迷雾,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要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开展舆论斗争,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举旗定向、发声定调,对各种错误观点和错误言论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话语主题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表达,从话语主体阐释宣传话语主题到话语客体接受并认同这一套话语体系,其产生、传播到影响的实现离不开话语载体的承担。推进话语载体的建设发展,积极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的环境。
1.优化话语表达。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达内容。主题内容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话语表达才能彰显其理论魅力之所在,达到“于有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列宁强调:“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8)《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8页。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在话语表达上要体现其亲和力,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群众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倡导新话风,努力做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例如,习近平善于用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9)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学习时报》2013年12月9日第3版。。摒弃艰涩难懂的形式,采用“说话接地气,百姓听得懂”的话语表达方式,“朴素是最好的面貌,真实是最大的力量,接地气是最高的水平。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吧,话说对了也是生产力。”(20)《说话接地气 百姓听得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3月4日第3版。只有更好地优化话语表达,才能更加贴近意识形态倾听者和接受者的理论需要和心理需求,从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更富成效。
2.强化话语传播。当今社会,网络新媒体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习近平强调:“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2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3页。强化话语传播,要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正确引领网络舆论,占领互联网宣传思想主阵地,充分发挥党媒的权威优势,完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发挥“第一工作室”作用,做优做强“学习强国”等重点品牌,进一步打造“学习进行时”等重点栏目,持续推出一流水准的精品力作。打通“报、台、网、微、端、屏”,整合主流媒体资源向端上聚集,推动各类宣传力量在端上发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释放凝聚人心的最大正能量。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创新,让主流意识形态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随着全球利益格局的变化和治理体系的重构,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和治理之中,凸显了新时代国家形象。要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媒体建设,缺少了媒体,就失去了传播的主动权。习近平强调:“尽管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应该承认,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22)《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页。国家应当统一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立足于国情,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媒体,强化知名媒体对外传播职能。另外,创新对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播报、解读重大事件,增强对外传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只有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以事实说服人,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染人,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向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