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旭平
(中共大宁县委党校 山西省临汾市 042300)
新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体班次都应当设置党性教育课程,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1个月以上的班次应当安排学员进行党性分析。党校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全县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
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组织发挥着领导、协调、服务等多重功能。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情况,需完善建设基层党组织,将其核心地为充分凸显出来,加强领导城乡社区的各项工作,于基层治理全过程中贯穿党的领导,保证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规范设置基层机构。要逐步下移乡镇党委的工作重心,将乡镇、街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构建。其次,加强队伍建设。人オ建设直接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建设质量,因此,要大力培养基层人オ,提升基层组织的综合能力。要优化环境氛围,肯定、鼓励那些勇于创新的干部,切实增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要依据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要求,将运行机制、制度构建起来,规范党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
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较为紧密,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促使基层治理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首先,党员领导干部需拓展民意反馈渠道,对人民群众的心声、意见等积极倾听和采纳,优化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如一些地区将驻村、入社区等活动组织起来,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其次,针对群众的各种诉求,要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和解答,主动换位思考,切实满足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要深入开展基层调研活动,及时了解人民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想方设法进行解决,促使党群关系得到进步巩固。最后,群众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基层党组织需通过基层协商参与制度的构建,切实满足群众的参与需求,促使群众的认同感得到增强。在处理涉及人民群众实际利益的问题与纠纷时,要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避免损害到群众的利益。要定期对基层组织建设、治理体系建设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下一步工作的推进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对区域化党建大力拓展,结对共建城乡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将在职党员报道制度全面落实下去,促使协同共治合力得到形成。以城乡社区治理为例,可积极动员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将社区“大党委”构建起来,通过联用服务资源,促使社区治理的难题得到解决。
1.开齐开足党性教育课程。党校的党性教育单元要紧扣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把好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这个大方向,加大教育力度、增加分量,安排足够时间开齐开足党性课,必须保证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这是刚性要求,党校的党性教育要坚守这条底线,不走形式,不搞变通,不打折扣。
2.细化优化党性教育课程。党校要立足自身师资力量,组织足够骨干教师进行党性教育课程研究,加强课程开发。将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等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清单,然后优化教师组合,利用集体力量打造优势的目标课程。
3.内接外引党性教育课程。党校要确保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在整合党性教育的资源上下功夫。内接指的是接引好属地的党性教育资源。首先要弄清楚全县范围内党性教育资源的家底。这些资源既有地利之便,又有亲切之感,更具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外引是指“走出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全国的党性教育资源在本质上体现的是红色的基因坚定的信念、革命的传统、斗争的精神,是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之中的党性,“走出去”进行教育,可使学员更加全面、充分、深切地受到党性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党校,应积极探索并实践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优化师资力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动能,提升教师教学创新的水平,增强兼职教师的力量。其次要优化教学模式。在重点开发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基础上,坚持以学员为主体,找准触发学员激情的切入点,结合党校实际,探索社会实践教学、拓展训练、警示教学、微党课等教学模式,增强党性教育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让学员在实践和互动中接受深刻的党性洗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始终坚持把党性教育放在核心位置,苦练内功,久久为功不断探索党性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彰显党性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努力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被融入在党校党建工作中来,这也使得党校党建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及时汲取时代精华和时代元素。因此,对于新时期党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来说,需要以思想建设为指引,有效强化党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