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月静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宁夏银川 75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指导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社会建设实践,进一步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社会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社会建设的目的? 如何衡量社会建设的成效? 这是社会建设首先要明确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体现,也突出反映了民生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位置。
从理论基础来看,人民立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因此,社会建设必须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自由和幸福,注重人的主体性意识,主张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中国实践来看,人民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从目标上看,人民立场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全面质量提升期。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的同时,更强调要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全面协调的社会发展道路。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以往一切剥削和压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最为核心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一个现代化国家或地区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还要有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同时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要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表里、相互支撑、互为基础。社会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环境,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中指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一是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二是坚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民生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总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2017年9月19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为此,必须要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从我国实际出发,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
总原则——坚持活力和秩序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从人民内部和社会一般意义上说,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人心安定,社会才能稳定。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他强调: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既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着力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对敌我矛盾,既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又要讲究谋略、巧于斗争。
总任务——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一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主体结构,二是确立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治理方式体系,即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体系。
大重点任务。一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二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要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四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五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目标——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建立以社会广泛参与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新理念;创造稳定与活力之间的新平衡;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新关系;回应人民的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凝结和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新时期推进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坚实支撑。
注释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
[2]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上海经济研究,2020(10).
[3]《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7页.
[4]在天津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5月14日、15日)人民日报,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