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冬梅,孙 雪
(南京鼓楼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心肌出现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凶险、预后差的特点,救治不及时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据数据调查,我国每年新增的AMI患者数量高达50万人以上[1]。重症AMI初始24h病情危重,心力衰竭、猝死、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患者常需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针对性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在CCU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140例CCU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70例的两组。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43~80岁,平均(63.15±3.48)岁,心功能分级:Ⅲ级38例,Ⅳ级32例;研究组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45~79岁,平均(62.87±3.53)岁,心功能分级:Ⅲ级37例,Ⅳ级3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CCU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1)制定预见性干预措施:制定干预措施时应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找出患者潜在的身心问题。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2)预见性心理护理:预见性评估患者的心理情绪,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向患者讲解临床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坚定治疗疾病的信心。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消除患者紧张情绪。(3)预见性并发症护理: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变化,早期发现室颤、休克等症状,同时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预防酸中毒。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吗啡、血管扩张剂等,预防心力衰竭。(4)预见性用药干预:使用吗啡前后应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指标变化,预防吗啡中毒。注射利多卡因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及推注速度,预防传导阻滞、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应用胺碘酮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以早期发现肺损伤[2]。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西雅图心绞痛(SAQ)评分变化、CCU监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利用SPSS 20.0,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分别行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研究组的SAQ评分为(33.18±3.37)分,对照组为(33.24±3.65)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SAQ评分为(70.13±4.56)分,对照组为(51.42±4.38)分。与干预前相比,两组SAQ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CCU监护时间为(3.56±1.24)d,对照组为(6.42±1.58)d,研究组的CCU监护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4例(5.71%)发生并发症,其中心律失常2例(2.86%),心源性休克2例(2.86%);对照组有13例(18.57%)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心脏衰竭3例(4.29%),心律失常6例(8.57%),心源性休克4例(5.7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MI是心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心脏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多种并发症,预见以上症状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增加救治成功率具有积极作用[3]。预见性护理通过以往的经验已知各种疾病的特点和发病先兆,并且结合相关文献,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深入、细致的了解患者需求,以实现对潜在问题的控制及预防,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4]。
本研究通过预见性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用药护理等措施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预防并发症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结果表明,干预后研究组S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CU监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CCU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对促进病情康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