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任 琦
“我们是要在华西都市报旁边再新种一棵树,而不是在这棵树的树枝上搞嫁接。”五年前,华西都市报谋划开立新闻客户端时,如是表达了他们对客户端的期许。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说法。特别是在以报为主的纸媒集团,无论是路径依赖,还是人才队伍结构,抑或强大的文化传统,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向纸媒主导,更何况这是一个彼时利润尚且过亿的成熟报纸品牌。
今天,这棵新种的树长成了传媒业界颇有些名头的封面新闻,而华西都市报则成了一个报纸事业部,除28人继续从事报纸纸质版的版面编辑、检校及发行工作外,其余300多号人全部转向封面新闻,以封面新闻为主战场、主阵地、主平台、主驱动。截至2020年年初,华西都市报纸质版订户12万,报纸从对开大报变身四开小报,而封面新闻客户端用户数超过3200万,日活数206万。难得的是用户中7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体运营”的“111战略”下,一支队伍,即原华西都市报的采编经营队伍和封面传媒新聘人员;一个平台,即封面新闻“构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报纸成为平台的一个产品;一体运营,即内容生产、媒体经营,组织管控一体化,华西都市报完成了主阵地的转移,用封面这一全新的品牌和产品,重构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链条和媒体形态。
如果每个新闻客户端都有人设的话,封面无疑可以贴上“技术男”的标签。从华西到封面,技术是转型最强力的推进器。2016年5月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数据驱动”是封面新闻的首位战略。数据的背后就是新技术的支撑和运用。擅长在各种新媒体论坛中发声的封面传媒CEO李鹏,近四年的各种演讲中,关键词均离不开“智媒”与“技术”。
封面在追逐技术的道路上“持续不断地坚持着和持续不断地折腾着”。2015年10月28日成立封面传媒公司后,招聘的第一个成建制的团队是技术团队;2016年10月,明确提出要把封面新闻建设成智媒体。当时的理念是“智能+智慧”,既是智能媒体,更是智慧媒体。编号为Tcov-er0240的“新员工”小封机器人写稿发诗集,不亦乐乎;封面客户端为用户提供视、听、读、聊的全沉浸人工智能传播体验;智能化的内容生产管理平台封巢系统,自主开发的智媒云、主流媒体算法等等,无不体现了封面智媒的定位。今天,封面新闻的智媒体建设理念定义为“智能+智慧+智库”的三智媒体。
算法、数据驱动、AI,这些技术名词当然人人会讲,但真正视之为革命性力量,并持续投入,坚持不断地运用到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传统媒体机构,并不很多。囿于对技术趋势的掌握和判断,对技术投入与回报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都市报自身营收困难等种种原因,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力在各个传统媒体中并不平衡,不少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成为姿态性的存在。
如果仅仅把智能技术当作一个噱头,当作一种赶时髦,肯定无法真正分享到技术进步的红利。从封面的实践看,哪些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是真正有效的方向?传统的机构媒体在哪些生产流程和环节上能够真正把智能技术用起来?
封面从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智媒新基建四个纬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特别是在内容生产、分发和媒体管理运营等环节,人工智能、大数据辅助和提升功能日益显化。以智慧编辑部为例,在新闻内容的采写编辑过程中,既有写作机器人小封,也有协作机器人小封。一方面通过关键资料推荐、关键词提取、敏感词检测、文章标签抽取等环节,帮助提升采编人员的写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它已经能够做到自动排版、自动生成文字摘要和智能语音合成音频、智能配图、智能纠错和查重等功能,通过人机协作提高编辑效率。今年,封面还重磅推出了智媒演播室(5G视频智媒体实验室),拓展5G+4K+3D富媒体直播、MR视频等业务领域。在内容分发环节,封面全新打造了“算法推荐模型+人工干预+用户自主选择”有机结合的智媒云-主流媒体算法,生成实时推荐流,包括内容质量、内容分发、内容传播、内容生产四大类共12个算法模型。而在媒体内部的管理和运营活动中,“数据驱动”是首位战略的思想,体现得更加明显。数据和量化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和科学评价。
今天,封面自主研发的技术产品和平台已经实现输出,但这一块所占的营收比重并不很高,仅在15%-20%之间。比起直接营收,其创造的间接营收更可观些,据介绍,华西-封面新媒体营收占比在2019年为79%,突破1.6亿元。事实上,除了经营数字,技术的演进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一个媒体机构底层生态的改变。与技术同频共振,让一个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组织生产形态从“工业时代”真正转向了“网络时代”。
封面的技术团队有一百多号人,技术大咖的年薪最高能到七八十万,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技术团队配置高,源于封面“技术自有”的思路:核心的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既是对核心数据掌控权的需要,也是媒体对自身需求的理解比外部公司更加清晰的现实。
封面如此“豪华”的技术配置,在传统的都市类媒体中几乎无出其右。技术持续投入需要钱。与大多数都市报一样,华西近几年也遇到了订户萎缩、营收下滑的困境。钱从哪里来?
除了每年主管部门对新媒体的支持资金以及自身的发展创利外,市场化还是重要的法宝。
封面传媒公司开立之初便有一个上市的目标,甚至一度传出与阿里携手,但最终因为政策原因,没能有进一步的消息。虽然个中曲折不断,但是公司强化资本运营,打造融资上市平台的追求没有改变;封面希望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努力也没有停止过。
封面所属的川报集团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封面传媒作为上市主体进行打造,加快推进上市工作,对接资本市场。
去年封面与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顺利完成了Pre-A轮融资,并与新华文轩、四川能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行A轮及后续融资股改工作。据悉,封面传媒将新成立一家集团三级子公司,由传媒公司控股,引入外部投资,实现团队持股,为下一步“打造中国的封面”的发展定位打好基础。
透过李鹏的一些演讲,也可以看到封面构建智媒科技文化产业的雄心。虽然并没有透露过多的项目细节和布局策略,但可以预见,封面举川报集团之力,在进军新型文化业态,拓展泛娱乐和新技术文化体验产业,聚焦新媒体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技术生态合作和资本并购,投资布局产业链,构建产业投资平台,发起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都会有开拓性的举措。
封面正式上线四年,每年的变化都很大。2019年还在提打造“区域平台型媒体”,到2020年直接变成了“打造中国的封面”,站位和立意从区域迈向了全国。
为了配合这一定位的改变,封面的内容架构做了新的调整。4月29日,在“云聚变,智未来”第四届AI+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6.0版全新上线。伴随新版本正式上线,封面新闻湖北(武汉)、江苏(南京)、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天津、海南(海口)、黑龙江(哈尔滨)七大省市地理频道同步集中亮相。此前,封面新闻客户端已开通四川(含21市州)、北京、上海、广东(广州市、深圳市)、重庆、贵州(贵阳)、云南(昆明)、陕西(西安)等地理频道。6.0版本发布后,封面新闻省市地理频道将覆盖全国15个省及重要城市。“中国封面”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尽管网络没有边界,传统的省域媒体要走面向全国的发展定位,确实需要有超常规之处。这一发展方式对于地方媒体来说是一种新打法。笔者认为三个原因决定了封面“不走寻常路”。首先是避免与报业集团内部客户端“川报观察”的同区域竞争,当然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以下两点:加快上市步伐,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规模,超常规发展;其次是当地主管部门对本区域媒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做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事实上,在部分经济社会领先发展地区或者区域头部地区,当地的主管部门开始流露出新的动向,即不满足于原有的媒体架构和格局,而是希望能培育出源自本区域,却有全国影响力的媒体。
为了配合全新的定位,除了上线省市地理频道,封面还推出了新产品,如封底、30秒两个新的客户端。一个针对高端用户和精英群体深度化、轻量化、慢阅读的习惯研发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另一个则是发布30秒以内微视频新闻的客户端,开通了“云求助”直通车。该平台涵盖了云线索、云投诉、云求助专区,重点聚焦于新闻线索、消费投诉和民生求助的内容采集、管理、互动及发布,同时基于地域、兴趣等属性建设垂直分类的用户圈,支撑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身份认同感,封面将之称为走“云上群众路线”。
封面的希望是,天南海北,只要你打开封面新闻客户端,就能第一时间获取当地最新资讯。可问题是,如何吸引天南海北的用户打开封面,而不是其他媒体来获取当地的资讯?尽管封面新闻在北京、上海、西南重要城市的中心布局已经完成,并积极在华中等地成立新的中心,但作为一个外来“小分队”,封面又如何与当地成建制的媒体机构竞争?
封面作为区域强者,在主场作战有着自身优势,但能否将这种优势扩大到全国,能否在与当地主流媒体、众多区域下沉的互联网媒体巨头的PK中脱颖而出,可能还需要时间来证明,更需要在内容品质建设上如追求技术发展一般,有超常规的策略和方法,并付出一般人难以坚持的坚持和“持续不断的折腾”。
华西都市报这种高举高打的转型,在目前传统都市报普遍面临发展瓶颈时期,可能是仅此一家。这固然取决于集团对它的战略定位,也与新媒体在创始之初就坚定转向技术流生产方式有很大关系。
作为经历过纸媒黄金时代的老总,李鹏对报纸纸质版的存续并不看好,他认为如果遵从市场规律,可能我们这代人就能见到报纸纸质形态的消失。
媒介即讯息。在技术大潮面前,传统媒体人将如何更好地存续?
这,是一道每个从业者都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