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隶书与汉字书写的美学意蕴

2020-12-08 07:53刘媛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气韵美学书写

◎刘媛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性,和汉字具有相辅相成的审美意蕴。世上很多古老民族的文字都没能流传至今,都没有形成艺术表现形式,唯独中国的汉字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审美特征。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审美变迁演变所形成的生命活力和审美文化与中国的传统哲学观是一脉相承的。在我看来,隶书是最能代表中国书法的字体。隶书既有楷书的严谨,又有行书的活泼。隶书,始于秦,在西汉中后期达到鼎盛。到了西汉晚期,隶书真正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隶书的主要形式有碑刻、摩崖、石刻。

汉代文字对后世影响颇深,西汉的统治阶层信奉“黄老”学说,他们的治国理政观念就是以“清净”“无为”作为主要方向,不似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革新。此外,汉代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楚人天性活泼、潇洒、飘逸,这种态度一直对汉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自汉代开始,文字艺术方面开始由小篆向隶书的转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全碑》就成为汉代隶书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还有稳重庄严的《礼器碑》,也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汉代隶书风格多样,百花齐放。隶书的演变大致的发展规律是:起源于实用主义的民间劳动人民之手,朴实的底层群众给予它原始而自然的美,随后这种带有自然而朴实的美学特征受到文化阶层的追捧。广大知识分子把这些美学样式赋以一定的规范。

现今写汉隶的人很多等同于在集字。集字就是在书写每个字时去查找相关的字帖范本,对着范本进行临写。我们知道,这样从根本上说只能叫临帖或者练习。当下很多书家都在写汉简,但是很多人在书写时都变成了互联网集字,时至今日才知道这就是文化修养缺失的表现。这种缺失也是当代年轻人在书法创作上的一种弊病,过分依赖于互联网,缺乏主体性。强调主体性,其实就是肯定其在历史运动中的价值。当今的书法创作中普遍存在主体性的缺失。此外,古人在书写的过程中常常抄错个别字词,但丝毫不影响整篇作品的气息。很有意思是,古时不少艺术家时常“故意”写错,对于这些错误的原因,其实也很有趣。有一次梁启超写的寿联,是给维新派郭弼夫妇,内容是“天上列星当亦喜,海上蟠桃良未崖,”他无意把下联的“海中”误写成“海上”, 上下联都出现了“上”字。这在很多人看来一定觉得是个错误,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对联已经在变革,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文字替换,会使画面更有趣味性。

书写早期如果在文字修养上有所欠缺,就无法书写出隶书该有的筋骨和气度,如同一盘散沙。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用“气”来说明美的本质问题,本质特征的“气”是生命化的气和精神化的气。首先,中国传统美学观十分主张艺术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内涵和思想修养,艺术的创作水平和观念想法都包含了“气”;其次,艺术家主观意识中的气与宇宙天地的气相融合,就像戏曲艺术离不开“气”,中医也离不开“气”一样。“气”也是艺术创作表现生命价值和内涵精神气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美学的本源可以用“气”来阐释,生生不息、韵律和谐,尤其传统美学中所提到的“气韵生动”,深刻阐释了审美对象显现出来内在生命力量。书法的美学特征具备“气韵”的动态性质,在欣赏者眼里形成了一定的审美知觉和审美联想。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他也非常赞同荆浩在《笔法记》中的观点:“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感。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这都说明“气韵”的重要性。东方文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韵”。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说过:“书画以韵为主”。范温也曾经说过,“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唐代以后的中国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是书法韵味的发展阶段,书法的韵味是书家自身从最初理论研究、理论学习延伸到将书法之韵融入自身。书者在进行书写时,也要尽可能抹去自身的痕迹,将自身的审美联想融入于作品之中。中国书法特有的“写”决定了这种特有的艺 术形式的美学价值。书法是一门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经过书写表达,将抽象艺术转化为有形象有气韵有生命能量的外在意象。在这些外在意象中,饱含审美情操和内在情操,也表达了书者对生命的感悟。

猜你喜欢
气韵美学书写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外婆的美学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纯白美学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