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画临摹教学的思考

2020-12-08 04:44:30
国画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原画古画宋人

工笔画,又称“细笔画”,是中国画的传统技巧,其发展历史悠久,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学习工笔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临摹即其中之一。临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传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即命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至南朝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中,更把“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此后千百年来,名家衣钵相传临摹之法,视为学画的捷径。

临摹是学画的入门基础,谈及工笔画临摹就一定会涉及宋人花鸟画临摹,因为宋人花鸟画在中国工笔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讲求师承。《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提出历代画家“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青出于蓝,或冰寒于水,似类之间,精粗有别”,现存于世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周《簪花仕女图》、张萱《捣练图》均是宋人摹本,逼真的摹写,甚至比原作更加传神。可见临摹是对历代名作的传承和发展。

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覆在原作上面写或画。临摹绘画,可以直接摹原迹,也可以背临,还可以依据勾摹本再临,分为火前火后的区别,画家或临或摹,其忠实程度不等,但临摹只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初学工笔画可以先选择简单的画来练习勾线、上色,但这只是初学,真正学习要从古画临摹开始。在临摹前首先要了解所临摹工笔画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对其时代的审美有所了解。通过临摹古画,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本人教授工笔画已近十年,在多年的古画临摹教学中有所感悟与思考。

一、甄选临摹范本,把控古画临摹的色与线

临摹工笔画最关键的是色彩要与原作尽量保持一致。市面上的临摹范本很多,特别是宋人花鸟画,范本的色彩有差异就会影响到整幅画作临摹的效果,初学者如果只在网页上或中国美术史画册上见过作品图片,而从未深入研究过古画作品的话,就很难辨别临摹范本的优劣,在染色时会困难重重,失去原作的风貌。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推荐相对接近原作的好的历代大师优秀的作品临摹范本,供学生临摹、学习技法。临的范本选择不够科学,就会影响学生对传统的理解。范本的选择是临摹课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中国画学习中强调“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无论是古代的名家还是现代绘画大家,在美术技法的传授方面,都是选用最为经典的作品作为范本供学生学习参考,一般不使用教师自己的作品作为范本。

为了使学生的眼界提高,教师应当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挑选优秀的精品让学生临摹学习。条件较好的美术院校可以将馆藏的名画真迹或是仿真品提供给学生临摹。同时,今天印刷技术越来越高,学生也可购买画册来用。目前网上有很多现代工笔名家临摹古画的步骤、技法丛书,可以作为临摹或上色的参考。由于古画的原作图片很多不够清晰或色彩暗淡,这些名家临摹的宋人花鸟画作品就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特别是颜色的处理,这样才能对传统绘画作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现在市场上的范本有的经过了电脑处理,色彩艳丽,揭掉了古画的陈旧之色,但问题是同一件作品,几件印刷品色调冷暖不一样,我们在临摹时要先访问国家博物馆网站或相关研究性美术网站下载原画照片,保证临摹范本的色彩的真实性。这样才能研究画面的色彩变化,力求还原古画色彩的魅力。

线是整幅画面的灵魂,近现代工笔用线讲究笔法甚多,线条通常也较粗、较显眼。但当我们细细品味宋人花鸟画时,会发现宋人花鸟画用线其实是很丰富多变的。譬如:《梅竹双雀图》中梅花枝干的写意性非常耐看;《海棠蛱蝶图》中用线精细,细如发丝,体现着工笔线条的阴阳之美;《枯树八哥图》中,老干局部的皴擦处理,碎叶边缘的灵动用笔,都值得我们细细地体会,也是我们临摹宋人作品时必须要注意的。此外,我们细观前人今贤的工笔花鸟作品,就会发现一个通用的用线特点,就是花叶的根部用线较粗浓,而花叶的瓣尖部位则用线较细淡,圆柱状的物体暗面的用线也比亮面要略粗一点,如宋人作品便是例证。用线细淡也是宋人花鸟画的特点。可见,懂得甄别优秀临摹范本,是临摹古画成功的第一步。

二、品读古画,了然于心

所谓读画,就是细心品读原画的风格、物体的结构和自然的形态,进而分析古画的特点。临摹工笔画,不论画什么,首先要仔细读画,才能面对复杂的构图与设色泰然处之。譬如临摹宋人花鸟小品,通过读画你会发现宋人花鸟画的异美之处。宋人花鸟画小品虽然篇幅较小,一般多为长、宽25厘米的方或圆尺幅,但大都是精品。宋人对于物象的局部刻画是精致的,在较小的篇幅中描绘细节和意韵,营造着优雅而隽永的意境,如:《出水芙蓉》中荷花的虚静之美、《鸡雏待饲图》中小鸡的生动传神、《疏荷沙鸟图》中沙鸟足扣莲梗,回头侧目紧盯飞近的小虫,屏气凝神。只有充分读懂原画才能做到临摹的时候不至于“千画一面”。要尽量避免将平时的程式化技巧带入临摹古画中去,尽量向原作靠拢。当然,如果是意临的作品不在此例。其次,白描稿与原画进行核对,力求造型精准。现在很多白描稿与原画大相径庭,失去很多细节,因此,我们在临摹古画时,一定要对白描稿进行细致的检查,尽可能找到高清的原画范本。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想要看清楚范本,必须借助工具,以前是用放大镜,现在可以借助手机,先拍下局部再放大,就可以解决看不清楚印刷品笔法的问题。宋人花鸟画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是因为画中细节严谨,如叶尖的处理、鸟毛的丝勒、点蕊的立粉等等。这些地方处理好了,可大大提高临摹作品的“耐读性”,也更容易达到“栩栩如生”的境界。

临摹白描稿时,要先与彩色原画对比,务求线稿形状准确,局部错落,结构合理。及时发现白描稿上的疏漏,力争与原画保持一致。因此,临摹之前的读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杜绝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三、古画临摹“用色如古”

临摹古画,首先要对古画的底色进行做旧,即所谓“用色如古”,才能从整体色调上达到统一。因为年代久远的问题,许多宋人作品流传至今天其颜色大多变得沉稳,无甚烟火气息,非常雅致,艳色、极亮色很少,也许原作本非如此,但恰恰是这份“沧桑感”增添了宋画的神秘感。

古代的工笔画,大多为绢本设色,至于现代工笔画,纸本设色大为常见。在最初的古画临摹教学中,我们选用绿茶、普洱茶作为原料,通过煎煮的方法,让茶叶的颜色充分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将纸色做得比较自然,不显脏,缺点是由于多次的平涂,纸表面的矾逐渐脱落,导致纸张大面积出现漏矾,虽然用矾水处理,但宣纸仍然会留有漏矾的痕迹,因此这种用茶水代替颜色的方法一般不宜多次平涂,可以和颜色调和的色水结合,这样可以保证画面既有旧画的感觉,同时不会脏。在临摹古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对不同临摹作品进行分析,有的画作底色发黄褐色,有的发青黄色,有些色调偏冷,有些色调偏暖,这些细微的变化,在制作底色时都考虑进去,才能尽可能临摹出较为接近的色彩变化。此外,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或排笔,在仿作底色时,有时需要整体做旧几遍,有时需要先把整幅画做2~3遍底色后空出较浅的部分,继续做其他地方的底色。这就要求我们在临摹底色时要考虑画面的深浅变化,才能做到深浅对比。所以我们在临摹古画时,从刷制底色开始,到后期的画面都应适当做旧处理,秉持“临古如古”的原则。但有些作品上的破损之处倒没有必要依原样做出,毕竟我们只是临摹而不是复制古画。当然,对于有一定水准的中、高级爱好者,如果能通过经验揣摩出古画的设色顺序,达到“临古如新”,还原宋画本来面目,那当然更好。

临摹古画时,常常会被古画那种久远的中国黄色的历史气息所吸引,正是这种因时间久而氧化变黄或发棕色的中国底色,赋予了古画一种独特的魅力,因而,在临摹之前一定要细心体会、揣摩原画的个人风格,把握原画的整体风格。

四、提高审美能力

临摹名画是了解中国文化内涵、感受中国画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南朝齐谢赫的《画品》中提出了“六法”,其中“传移模写”,即指的是临摹作品。其实摹写的过程即一个印证的过程,“传移模写”是学习中国画的心法,即达到心摹手追、自然流淌,真正体会古人绘画中的精神世界。因而,临摹是学生近距离熟悉与了解中国画笔墨方法与其风格演变的主要途径。学生由于很少受过传统中国画的训练,对于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的属性了解甚少,缺少笔墨基本功底。如何掌握笔墨技法并加以提高,临摹优秀作品就成为学生迈进中国画之门的桥梁。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时代、环境、风格的笔墨语言、历史与人文内涵。临摹是研究领会前人艺术思想和技法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大量临摹经典古代名画,一方面可以掌握中国画本体的笔墨语言与绘画技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格调,为今后的写生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工笔画自魏晋兴起以来,经过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应对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加以学习和继承,从中国画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出发,从弘扬民族艺术、保持民族艺术性特征的角度增强对中国画的深刻了解、认识。我们在临摹基本技法学习之外,还要思考和体会许多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动手临摹之前通过观摩、读解名画,研究历代名画的时代背景、风格流派、审美取向,再研究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特点、笔墨的问题。学生在临摹时才不会只被表面的具体技法所束缚,才能对名画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风格特征、笔墨形式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作品作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临摹时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工笔画的学习热情和对传统技法的学习。

猜你喜欢
原画古画宋人
《游戏角色原画设计的风格研究》插图
古画中的梅(视频)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寻访古画里的秋天
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原画设计“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9:02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古画中的梅花
收藏与投资(2021年1期)2021-04-18 21:43:13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国学(2020年1期)2020-06-29 15:14:38
田元作品
艺术家(2019年8期)2019-09-13 03:39:52
古画中的那些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