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阅读行为的碎片化与档案故事开发的社会化*

2020-12-08 03:50
山西档案 2020年2期
关键词:档案馆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 350117)

0 引言: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与碎片化阅读的兴起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兴起,人类社会已步入文明的第三次浪潮——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化的形成使人们更加快速、便利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并且可以进行资源共享。这种资源也由传统的纸质资源转变为电子资源,同时,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开始转向数字阅读。近些年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加上其强大的功能,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上网。网络中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人们利用闲暇的时间浏览网页、微博等,使生活、工作、学习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新型阅读模式,越来越受大众追捧。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就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零碎的时间里,随时随地就可以展开小片段阅读的一种阅读形式[1]。王波岚的定义则相对客观、全面,她认为“当代人的生活、工作都处在快节奏中,人们阅读的时间减少了,伴随着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体迅速发展,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新形式的媒介,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片段式、间断式的阅读,从而产生了碎片化阅读”[2]。

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前流行的一种阅读形式。阅读内容更加零散,以短小片段式文字来呈现,或者是将较长的内容拆分成不同片段;阅读时间和空间更加灵活化、随意化。和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的易获取性、便利性更受人们青睐。《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一书中写到:“碎片化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深度进入现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后的产物,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文明的一次彻底反叛。这场反叛只是刚开始,远未结束[3]。”

1 缘起: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到档案故事开发

1.1 实践回顾

1.1.1 碎片化阅读行为实践回顾

在阅读内容上,传统的阅读一般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当中包含了特定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而碎片化阅读在内容上是更加自由、精炼和丰富。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表述,还包含了图文、音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阅读内容不一定有完整的结构体系,前一次阅读的内容与下一次阅读的内容不存在必然的连续性。例如薄荷阅读App,根据不同英文学习需求的用户进行分类,并制定出一套明确的学习方案,“一百天读完四本英文名著”。将厚重的英文名著内容拆分成多个简短的小片段、配上插图,符合用户碎片化阅读内容的需要。

在阅读形式上,传统阅读是通过书报、杂志等纸质版载体进行传播,而碎片化阅读形式更加丰富。读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在这些移动终端设备中阅读,可以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制作视频、动画、小程序等。这使得阅读不再只是拘泥于枯燥的文字,可以使阅读更加生动有趣。例如网易公开课,线上的课程均来自世界各知名学府以及各行各业的知名大咖,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多个学科领域。网易公开课不再是单纯的纸质阅读,它通过视频展示出要表达的内容,在阅读形式上与传统的纸质阅读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阅读时间上,传统阅读就是要选个专门的空闲时间,安静的坐下来阅读。而碎片阅读在时间上更具有灵活性。当前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少有完整的阅读时间。人们的阅读时间很自然的也被分割成小块,这就使得阅读时间被零碎化了。例如无论是在短暂排队的零碎时间里,还是在休闲时间里,甚至是几分钟的空闲时间,只要手边有移动终端设备就能够开始阅读。

1.1.2 社会化档案故事开发实践回顾

从档案故事的选材上看,要选择新颖的主题。例如福建档案馆珍藏的1930年4月印刷的《古田会议决议》。档案工作者要整理、挖掘出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内容予以展出。展览《古田会议决议》相关的档案,并在旁标注出讲解说明或安排讲解人员,就能够很好的向人们展示出这份档案背后的历史故事。使人们既能了解党的群众路线,解答“群众路线”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又可通过这份档案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学科研带来新发现,找到突破口。

从档案故事的表现形式上看,可进行图片、文字结合的纸质档案展览,也可以将档案转变为数字化成果,将档案里的故事拍成微电影、改编成动画片等[4]。例如青岛市档案馆2014年拍摄的“寻找逝去的记忆”、2015年拍摄的“历史无言”以及2017年拍摄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三部历史档案题材的微电影被称为“蓝色三部曲”,通过讲述青岛早期与德国、日本、美国的故事,让大众了解青岛早期的发展历史。这种做法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档案苏醒过来,让大众通过微电影了解历史的真相,鼓励更多的大众了解档案,参与城市记忆的建设[5]。

从档案故事的传播方式上看,顺应新时代移动互联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不再拘泥于纸质印刷产品和档案展览等传统形式。例如“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坚持“创意档案”的新理念,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新模式和群众对档案文化的新需求,坚持聚融创变,让沉睡的档案醒过来,让蕴藏在档案中的历史走向大众[6]。公众号设置了全部文章、经典回顾、远程学习三个模块。“全部文章”可以让读者查阅到往期发表的所有文章,快捷方便。“经典回顾”可以让读者看到最大阅读量的文章。“远程学习”与江苏档案远程教育平台连接,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免费档案远程学习平台。

1.2 研究评述

关于碎片化阅读与档案故事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在在碎片化阅读中将档案故事向大众推广。档案资源开发本身虽然是一个极为宽泛的命题,但却是碎片化档案故事开发研究无法绕开的话题,同时碎片化阅读片段是档案故事开发的重要表现方式,自然也应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笔者分别以“碎片化AND阅读”“碎片化阅读AND档案”“档案故事”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以“2014—2019”为年限,将学科分组设定为“信息科技”这一大类,通过筛选剔除重复、无关的内容,其检索结果分别为795篇、1篇、91篇。(检索时间为2019年11月1日)

通过数据梳理可以得出,碎片化阅读已是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中,黄张活总结了碎片化阅读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以及新机遇[7];陈添源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了碎片化阅读的读者类型, 并认为可以通过推荐重点专题来扩展读者群体[8];国外研究中,19世纪80年代,“碎片化”一词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9]。20世纪90年代,Etzioni(埃齐奥尼)认为“碎片化”是由于中心的缺失所导致的[10]。未来学家Alvin·Toffler(阿尔文·托夫)于1980年便指出“我们已身处于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11]”。

档案故事则是近些年才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陈闽芳从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档案故事”选题的角度探讨了档案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并提出从以建构地方记忆为核心、激发文化情怀为主线和强化社会认同为目标的三个维度优化“档案故事”选题策划的方略[12];段莉从积极主动地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出发,指出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是档案部门和档案人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13];陈珍从国内外档案故事开发的案例入手,从主题、形式、情节与情境设计等方面阐述如何呈现历史真相,发挥档案作用[14]。

综合以上的研究现状可知:碎片化阅读引起各学者较高的关注度,但仍局限于对理论的探讨。档案故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档案故事资源开发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2 困境:档案故事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藏轻用的思想影响了档案故事的开发。自古以来,受中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影响,档案和档案工作一直是在封建政治力量的保护下生存和发展[15];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人们宁愿反复研究前人的编纂著作,而不撰写新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16]。档案部门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因此当人们提起档案时,就有一种离自己很遥远的感觉。

当前,有的档案馆虽然也在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收集有价值的档案,但都只是局限于收藏、内部使用,并未进行公开编纂展示。因此,即使收集到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却只是将它们保存于库房之中,不对外编纂展示,这就会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滞后的编研工作影响了档案故事的开发。传统的档案编研人员往往闭门造车,没有与时俱进、抓住当前热点,缺少创新意识,大多是局限于对馆藏档案资源的挖掘和编研。在编研选题方面,选题范围窄、缺乏新意、没有考虑到实用性。传统的档案编研人员学历普遍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知识面窄、专业素质偏低,没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在编研内容方面,文本枯燥无趣、没能挖掘到其中更深层次的内涵,并且许多编研成果仅仅是对原始的档案材料进行汇编,并没有对原始的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加工和提炼。

第三,保守的推广形式影响了档案故事的开发。档案馆往往受到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限制,对编研成果的推广力度不强。传统的档案编研成果推广大多以实体展览为主。但在当前网络发达的时代,读者多数会选择从网络上进行浏览,而较少选择去档案馆看实体展览,因此传统的档案推广形式不符合读者习惯。

3 机遇:档案故事开发的大环境支持

3.1 移动互联技术可以支持随时随地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知识载体与传播方式不断更新,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受其影响。根据最新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8.17亿[17]。移动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连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工作、生活的琐碎时间来进行快速阅读。

3.2 媒体融合发展可以支持多种形式阅读

随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它影响着人们阅读、交流等方面,改变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方式,促进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因其形式单一、携带不便等特点,大大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许多人丧失了阅读兴趣。在媒体融合时代,阅读内容可以围绕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各种形式呈现,使内容不再枯燥,增加读者对阅读的兴趣。

3.3 社交信息平台可以支持好友共享阅读

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阅读方式逐渐成为大众阅读方式的新选择,也是手机阅读中最突出的新生力量。现在是“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时代[18]。例如,读者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进行转发,能起到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果,使更多的人看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认为,微信是一种基于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新的社交方式。它通过自媒体发布和读者之间相互交流传播,成为数字化阅读的有力推手[19]。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表示,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发生思想碰撞,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容易使兴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20]。

4 路径:从碎片化的形成到社会化的内涵

4.1 档案故事编辑社会化

档案故事是档案编研的一种新产品,它是以短小、精炼、语言风趣幽默来展现档案故事,与传统的档案展览所采用的大段篇幅介绍有明显不同。

在我国各级各类的档案馆中不缺乏好的档案素材,缺的是好的编辑模式。在当前这个社会化媒体的大环境中,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发展,编辑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社会大众也渐渐的参与到编辑工作之中。档案馆工作者应有一种社会化的思维,在当今以“互联网+”为发展道路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群众外包模式,合众人之力,利用网民群体的集体智慧,使不同专业和知识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一展所长,使编辑质量更加高效。

例如,档案馆可以先进行故事素材选择,将素材发布到众包平台上,网络大众可在平台上阅读这份素材,然后思考怎样编辑更有新意、更受大众阅读的青睐。每一份素材都会随机分发给不同的用户,便于获得更加丰富、精彩的编辑内容。之后,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在后台浏览,选取编辑质量较高的内容收编,或者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

4.2 档案故事内容体系社会化

档案故事是档案资源开发的一种新型式,它传播的碎片化档案故事很少采用正统的说教,而是用亲民的方法让大众通过档案去了解历史,感悟现在[21]。档案故事是根据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编研的,是真实可靠的原始记录,在信息海洋中有让人信服的价值。

在我国各级各类的档案馆中不缺乏好的档案故事,缺的是好的故事内容。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以及碎片化阅读的形式,对档案故事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小段精简的形式,要保持政治性、时效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原则。档案故事的选题也是直接决定档案故事影响力的一个关键。选择一个创新的选题为出发点讲述历史故事,可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对档案产生兴趣。选题还要贴近现实,将实际与历史结合,将档案故事与实际高度结合,在体现档案故事的创新之处时还要注重故事的实用性,最好是能够借鉴历史、用历史故事反映现实问题。

档案故事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可以是围绕故事线索进行图文并茂的图片档案展示,可以是故事演讲者通过录音来讲述,也可以将档案变成数字化成果,甚至可以挖掘档案信息,将档案中的故事拍成小视频等等。

4.3 档案故事推广传播社会化

档案故事是档案展示的一种新模式,它传播的碎片化档案故事不再是传统的陈列展览,而是可以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推广传播。

在我国各级各类的档案馆中不缺乏好的档案展览布置,缺的是新颖的推广方式。在社会化媒体新兴的环境下,档案馆不仅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合作规划馆藏以及整合资源,还拓宽了合作领域,例如和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传媒机构合作开展一系列的档案活动,开发档案产品。

当下,许多地方档案馆都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金山记忆”、“吴江通”、“张家港档案”等三个档案微信公众号在档案故事方面做得非常好。档案故事可以借助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宣传。当前我国微信用户高达10亿,档案部门可在自己的工作号上发布档案故事,大众阅读到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就会进行转发、分享,如此一来传播速度相比以往传统展览来的快速又高效。

档案故事还可以“走出去”,走向世界的舞台,向国际友人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例如,在2018年6月7日由成都市档案局、成都市档案馆、成都市外事侨务办联合举办的“家在成都·档案故事”,各国驻成都领事馆官员,国际友城公务员都前来参加[22]。此类活动旨在通过档案搭建起联谊世界的大桥,让更多人了解档案,感受中国本土文化。

5 展望:中国档案故事开发的社会化与走出去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生态”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以及纠正历史、教育和政治功能。讲好档案故事不仅可以吸引档案领域的人士关注,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吸引非档案人士的关注[23]。只有加强档案的开放力度,“让历史说话,用历史事实说话”,才能用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向世界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24]。

对于档案故事的开发,要做到善于讲故事、善于联想、充分挖掘档案中的故事点,把有故事的档案与其他相关联的档案或其他相关的故事连接起来,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更完整、更全面、更有意思;还要善于深化故事,升华故事,做到:让故事高于档案,再让思想高于故事。也就是选用档案来引出故事,讲出故事;再从故事中提炼出思想来,从而把档案升华,把档案点亮,让档案增值,让档案完成从蛹到蚕、从蛾到蝶的蜕变[25]。档案故事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讲好档案故事,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好声音,提升中国文化强国的形象,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亮。

猜你喜欢
档案馆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李波赴基层开展“三服务”问计问需
>> 青岛市档案馆工商馆西海岸新区档案馆举行联合开馆仪式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创新型高校数字档案馆的设计与应用
when与while档案馆
新论公共档案馆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