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馨
(汉口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众所周知,广大音乐企业、单位都需要实操型音乐人才,该实操型人才可分为“表演”和“表演+创新”两大类。以“表演”为主的人才是指能够按照特定的谱例,完美完成音乐作品的表演活动,其门槛比较低,学生只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作品处理能力即可。而以“表演+创新”为主的人才,不仅可以完美演绎特定的音乐作品,而且还能立足于个人的认知和体验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表现,甚至是独立创作出新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需要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有音乐思维,且拥有较强的创新活动执行能力。目前,高校音乐教师都在这方面做足功夫,并且侧重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
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均可以在音乐领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然而从长远来说,学生要想拓展自己的音乐艺术生涯,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学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个性化的创新技巧,可立足于个人的认知和体验。学生创作优质音乐作品的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其主观能动性,便于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特色,提高学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学生的音乐生涯,使其成为一名优秀音乐人,甚至是逐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音乐是我国艺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人才,为业界推送大量的高水平人才,丰富我国音乐作品,推动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与繁荣,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学生在对常规音乐作品进行创新性演绎或独立自主创作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音乐水平。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横向”与“纵向”交错的知识结构体系是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师必须先从宏观层面建构起一套“T 字型”音乐课程体系。基础课程设置音乐欣赏、音乐基本功、音乐处理、音乐创作使得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能够娴熟地处理音乐作品,并且能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帮助,创作出完整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要设置相应的文学、就业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与艺术修养,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现状、就业趋势,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好奇心”是指学生不能仅满足于解读、学习、训练、表演现成的音乐作品,还要追问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技巧,对作品有强烈的创新意思,进而形成强烈的独立创作优秀音乐作品的意识。“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要具备举一物多用的能力和素养,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音乐作品的演奏或创作,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音乐演奏或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之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要想成为一个人才需要音乐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兼具“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高校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开放的课程教学方式,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探索、自由学习、自由表达的空间。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活动普遍存在“结果导向”的特征,即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都率先设定明确的结果,然后围绕结果分析素材、训练作品,培养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执行力”是指学生整合使用各项资源,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目标的能力,在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提高创新行为的成功概率,呈现完美的创新成果。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将强的执行力来完成各种音乐挑战。良好的创新执行力是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素质。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创新执行平台或机会。
在新型就业背景之下,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突出表现为特殊的知识结构体系、好奇心与发散性思维及较强的创新活动执行能力三个方面,这些能力素质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其音樂生涯,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师要建构音乐课程体系,采用开放的课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执行平台,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