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贺敏
(河北省雄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北 雄县 071800)
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素养基础,主要是指运用数学文字与符号理解数学概念,根据数学信息进行推理的重要学习过程,这是人脑在运用数学式的表达方式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与抽象的语言,其思维方式也就具有了整体性与相似性的特征。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以后,就可以使学生运用更为科学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分析事物、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可以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并运用新式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能够形成整体性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表达自身数学思想,深度理解数学概念,最终形成更为具体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重要性
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也源自于生活。因此,高中数学并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而是看的见摸的到,时时刻刻都可以用的到,学生的学习有更为明确的目的,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注重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注意观察数学,了解现实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也就是数学课堂当中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必要性
从当前的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数学教学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多,教师大多采用知识点的机械单向传输为主,对数学实践的考查方式也主要采用了“题海战术”的方式,对学生的考查方向也是在注重分数而轻能力,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成长方式。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已经表现出学习难度大,知识点多而繁杂,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这样的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困难,很多学生望之生畏,不愿意来学习数学,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数学学习,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了。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只是对数学题目进行比较单纯而机械的讲解,很少使用启发式的方式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也只是单纯的记忆某一种数学解题方法,这样做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习的很累,但数学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好,尤其是有些同学一旦再换一种题目,尽管类型是一样的,就会无计可施。在教学实践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尤其是训练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注意让学生从审题的信息当中找到解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要点。比如在数学函数中,要求根据f(x)=计算f(1)+f(2)+f(3)+f()的结果,这就需要学生细心的进行审题,避免盲目的拿起来就进行计算,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如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可以将这个条件进行转换,转变为f(x)+f()=1 这样一种更便于计算的形式,然后再进行函数的计算,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运用发散式思维,培养多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发散式思维训练。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总是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标准答案的方式并不是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学习成长实际,我们并不是要教给孩子一种正确的得数,而是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找到更多新颖的答题角度,探求更多的解题方法。比如在轨迹教学中,为给定的三角形a、b、c,a 是确定量,让学生建立坐标,然后添加相应的条件,求出a 的轨迹议程。这就是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得出椭圆方程、圆形方程,抛物线方程或者双曲线方程。老师在教学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而不是讲解,不能够直接将一种确定无疑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自己以前所学生知识,找到一种更佳的答案,这样拓展了数学思维,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解题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当中,更侧重于应试教育,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面非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这就使数学变得急功近利、本末倒置。题海考试的大密度,使学生非常排斥数学的学习,就会弱化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解题思路,在教学当中要注意不要直接讲解题目,更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注重方法与解题思路的拓展,要明确做题是为了掌握学习方法。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当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其观察与分析的水平,提高数学综合素养,尽管在当下的数学教学现状还存在传统数学教学的诸多不利因素,但新课程理念已经落地生根,成为教学的大趋势。数学教师以及广大同学的教学中,都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数学教学稳中向好,拓宽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样就会更加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