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娜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一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6450)
当前在我国的地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过于抽象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地理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更加接近,使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直接感观,让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化,以便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这体现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以“课本为纲,课本案例为线”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展相对缺乏,使学生只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用课本上的知识点解释课本上的案例。跳出课本回到实际生活中,当学生遇到具体的实际的地理问题时,就陷于迷茫之中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遇到地理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到地理学而无用,抽象空洞,从而造成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
探索另外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变得非常紧迫,因此催生了乡土地理这种教学方法,乡土地理的野外实地考察对学生熟练掌握地理学方法的实践作用对学生学习地理理论方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上述说明了乡土地理在学生学习地理学方法中的重要性。
笔者以必修1 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地域分异为教学内容,对高一(3)班和高一(4)班进行研究。笔者以传统的课本案例教学高一(3)班,以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高一(4)班,两个班的基础相似,教学时间都是2015 年10 月中旬。教学厨师两个班的反馈的态度大相径庭,高一(3)班由于知识点和案例都是来自课本学生虽然参与教学过程,但积极性不高。高一(4)班是以学生经历过的爬山的实际生活体验为教学背景,让学生谈谈爬山过程中见到的地理要素的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积极,并且踊跃发言,而且知识点理解很到位。当笔者授课结束对两个班提出同一个问题:我们家乡有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地域分异吗?传统课本案例教学的高一(3)班的部分学生认为有,部分认为没有,他们产生了分歧,这证明这种教学没有达到效果。而,高一(4)班的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任何分歧,他们还能解释我们这儿为什么会出现垂直分宜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为了更好的掌握乡土地理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和传统课本案例教学的记忆效果,表1-1 是笔者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的所有人数学进行知识点记忆情况进行了调查,表每个班58 人。表1-2 是笔者在时隔6 个月后的2016 年3 月中旬对2015 年10 月中旬授课内容的记忆情况进行随机调查了高一(3)班和高一(4)班各40 名学。
从两个不同时间点调查的数据不难发现传统的以课本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虽然短时间内与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的记忆情况大致相同,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传统课本案例教学的记忆效果比融入乡土地理教学的效果要差。
从调查看出以传统课本案例为教学背景的教学方式对多数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而以乡土地理知识融入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合上述数据笔者认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融入乡土地理有两个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长时间记忆,记忆也更为深刻。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目前我们所教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将参加未来家乡的生产建设,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是未来家乡的建设者,非常渴望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乡土地理的学习就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出力的宏伟壮志。所以,笔者建议地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同仁们应尽量把教学内容乡土化,本地化,让学生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既符合课程改革——学习有用地理的要求,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的提升和智慧火花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