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0-12-08 03:00:43马强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马强

(河北省承德市民族中学,河北 承德 067000)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探索思维启迪方法、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思维启迪,即采用何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消除思维障碍。思维启迪贯穿于思维的全过程。启迪思维的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方向的正确性和独创性,思维过程的敏捷性和变通性。一般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设计思维的推理过程,而忽视设计思维的启迪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欲速则不达”的思维培养方法。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思维的空白现象,这是指思维的静止状态,即我们常说的“无从着手”现象;②思维的盲目现象,这是指思维的错误性,即我们常说的“牛头对马尾”现象;③思维的散乱现象,这是指思维的无序性,即我们常说的“东拉西扯”现象;④思维的单一现象,这是指思维的僵化性,即只会套用原有的思维模式,缺少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不同的思维问题,教师应当查清思维的“病因”,对症下药。

从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性质来看,教师应当从学生和自身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分析:①是否明确问题情景的要求;②知识准备是否充足;③能否读取背景材料或情景中的有效信息;④是否由于过度紧张,造成大脑皮层抑制;⑤有没有理清思维过程……等。从教师角度分析应反思:①提问设置是否科学;②语言表述是否准确;③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根据不同原因,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思维启迪策略:或帮助学生审题、或回顾旧知识、或引导学生读取信息、或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或指导学生形成思维过程……等等。

二、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创新思维方式

对于创没庸景的思考,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经验定势、从众定势——拿到材料、问题,不去思考、分析,而是回忆有没有学过、讲过、做过类似的问题,如:有照背答案就行,或者别人、大多数人认为怎样就怎样,人云亦云。这些思维定势在面临难题、新问题时,影响开拓创新,成为前进的“思维枷锁”。要创新必须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辨证思维、归纳与演绎、聚合与发散都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辨证思维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辨证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但思考问题往往偏激,容易走极端,犯片面性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辨证思维的品质。归纳是从具体情景材料出发,从中归纳出所包含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它要求归纳出的基本理论与感性材料一一对应;演绎则是将情景分为若干层次,再分析每一层次体现的基本理论、具体知识,即从一般结论走向个别结论;创新思维要求他们两者的有机结合,或先归纳、后演绎,或先演绎、后归纳,在两者结合互补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三、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设计探究式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布置探究性的问题要放在教学的开始。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激发学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达到探究的目的。其次,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子上。教师对问题抓得准,问得好,才能引发学生思维。那么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开阔思路,要抓住知识重点、难点、衔接点,探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再次,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在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中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

班级授课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公平和效率是公认的。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正确处理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它与班级课堂教学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矛盾的,理由是因材施教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而能否做到两者的统一,是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的主要方面。事实上,在班级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才是创新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每一个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状况的最佳结合形式。

五、授人以渔,加强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