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创新浅析

2020-12-08 03:00:43刘丽明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刘丽明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日报社,江西 九江 332000)

移动新媒体对媒体格局和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那么,地方传统媒体人该如何在新媒体挑战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新媒体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元素。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内容为王的媒体特质依然不变。新闻出“新”是保证生命力具有勃勃生机的第一要素。

创新经济新闻报道方法

在当代,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密切,日益大众化,这样,面对日益扩大的经济新闻读者群,尽量通俗化、尽量贴近大众成为经济新闻的必然选择。

要增强经济新闻的亲和力,必须增强可读性,在报道的思维方式、视角的选择上进行改革。首先要做好策划,做到全局了然于胸,从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角度入手;其次可以用写作社会新闻的方法来表现经济新闻,其方式方法多样,目的是最充分地展示经济新闻中蕴涵的观众最为关心的“内核”。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平时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及时了解百姓所需,还要抓住市场,从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关心的市场中找经济新闻,通过对市的供需、价格变动、消费热点等老百姓司空见惯的各类经济现象的分析,发现鲜活的新闻素材。

下面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案例:

2019 年3 月9 日,家住与九江一江之隔的湖北小池镇的李大妈骑着电瓶车将择好的100 多公斤蔬菜从湖北小池运往九江批发。下长江大桥时,三轮电瓶车电量耗尽,李大妈只得冒雨推车步行数公里,赶到九江市琵琶湖农产品批发市场。守了2 小时左右,她终于以每公斤2 元的价格卖出了40 多信息斤菜薹。可直到21 时,一大筐(50多公斤)芥菜还是无人问津。当天,记者以《过江菜农:如此卖菜实在“伤不起”》为题,报道了湖北小池镇菜农们种的芥菜贱卖但大量滞销,无奈通霄候买主的窘况,呼吁人们伸出援手帮助菜农。文中既含民生关怀,又有对此类经济现象的分析,探寻大量蔬菜滞销的原因,并提出菜农应该在时间上错峰种植蔬菜,大品种上避免一窝蜂种植同一种蔬菜的建议。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温暖的倡议,应者云集。随即,这篇报道拉开了一系列爱心助困温暖人心之举的序幕。接下来的几天里,九江各地陆续伸出爱心之手,帮助菜农们“消化”芥菜:爱心超市和市五医院热心帮菜农,一天买走

370 公斤芥菜;两所学校买了200 公斤芥菜,还预订了200 公斤……系列经济报道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社会反响热烈。完全没有人们印象中的经济报道存在的数字堆砌、方案枯燥或专业性太强等问题。这也给我们深刻启迪,引导我们探寻经济类报道的方向和思路,怎样写出既有全面分析又有微观探讨,既理性又生动,既“经济”又“民生”的经济新闻,在创新中让经济报道更贴近读者,让读者喜闻乐见,传播正能量。

拓展经济报道的新视野

近年来,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文化素质、审美情趣日益提高。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会怎样”。他们想尽可能充分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背景、过程及多种可能的走向。因此,经济报道不能仅限于停留在经济事件的表面,而应该作深入报道,要透析现象表面下隐蔽的信息,分析原因,预测走势,让受众对经济事件的深层社总义有所了解。

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些企业的产品一时红火,但结果却昙花一现。如果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将其放在时空的跨度上分析比较,能比较清晰地看出其路子是否走对了,生命力是否强大。比如关于企业的“死”与“活”,笔者就曾经深入国企和民企一线进行深入采访,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对改制企业的方方面面进得跟踪采访。探寻企业改制所面临的阵痛;如何选择改制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改革大潮中找准商机……撰写的经济分析报道《改制企业未来路在何方》让人眼前一亮。

搞好深度报道,经济记者必须要认真吃透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水平,要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要有市场经济头脑和鉴别能力,要有较强新闻敏感性,保证好选题不漏掉,这样才能使经济报道有深度有高度。在深度报道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对政府出台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解读,还是对随着经济走势的变动而变动的经济决策的判断,或是对于越来越多新经济问题所持的立场与分析,都必须把新闻现象和新闻事件放到新闻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善于运用独特的眼光审视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本质,帮助群众解读了解经济政策的内涵。

提升经济报道记者的新思维

经济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报道者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经济记者,要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当前,在新闻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诸如“成绩显著”、“效益大增”、“丰收喜人”等字眼,这种缺乏实质内容的“报喜式”报道,思想陈旧、肤浅、空洞、僵化,没有作深入探讨。这说明记者没有认真钻研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缺少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了解和认知,不注重知识的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致便语言枯燥、乏味,形式呆板、拘谨,谁都不愿看。

经营者要掌握市场的需求,股民要关心股市的走向,购房者要打探楼市的动向,市民要获取理材信息,下岗、失业职工要了解就业政策,农民要知晓农产品的销路等等,都离不开经济新闻的正确引导。经济记者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有更多鲜活的素材,才能获取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报道线索。从目前看,经济报道正在由过去主要写给领导看,转变为主要写给群众看。但一些记者仍存在着采访作风漂浮的现象,只愿在上面找线索,靠编材料、打电话、跑衙门做工作,这种新闻源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新的枯燥、抽象、单调,使自已的路子越走越窄。而在当今的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对需要经济记者深入到最基层采访,在采访中学习,在学习中采访,掌握的知识越多,分析、解决就越游刃有余,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