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2020-12-08 03:00:43韩雪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韩雪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河北 唐县 072350)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中要更新、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要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和场合,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对话”教学,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教学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那么,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呢?我认为,开展化学课堂对话教学必须把握其一般模式和基本方法。

一、化学课堂对话教学的一般模式——显对话和潜对话

(一)显对话:人与人的对话,课堂教学模式的再变革。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前那种全文讲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有所改变,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提问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现在常见的课堂显性对话由提问——应答——反馈三个要素构成,但所提问题还是以巩固性问题居多,开放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甚至整合性问题教师提的比较少。新课程提倡的以化学学科教学为载体,以情感、认知、技能为目标的对话教学中的学生应该有一个“ 肯说——能说——想说,肯听——能听——想听”的发展过程。化学课堂教学由单纯的讲授变为设问、解答、指导等多种行为的总和,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实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注意课堂教学中的互评,既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他们反思和判断的能力。

(二)潜对话:人与学习文本的对话,知识概念的重新构建。从学习文本发生的时间上看,可分为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计划文本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创造的文本。前者是现成文献形式的文本,即能够形成教学的媒介过程与习得过程的基础性文本。后者是在教学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诸如讨论、对话、板书乃至对学生的实验等操作活动进行的激励和发出的指令。教学以第一种文本为基础,并在第二种文本的创作中变革第一种文本。这些学习文本很多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产物,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它的生产者和接受者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不过这种动态生成不是凭空的,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条件下的产物,与学习文本的深度接触和及时互动能够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因此对学习文本的深入分析和重新构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甚大。

二、依托学习文本,构建对话课堂

(一)师生对话。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互动的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彼此诉说和倾听彼此的想法,在对话中获得知识的交流和情感的升华。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依托文本彼此或讨论或点拨或倾听,引发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思考,避免了教师做冗长的讲述。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多一份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些参与的兴趣与动力,多一次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开放灵动、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师生对话是化学课堂最普遍的现象。如讲到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教师问学生选择什么方法?大多数学生都说:“在待测液中先加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盐酸,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待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我按他们的说法,进行实验:取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然后面向学生发问:这种溶液里有无硫酸根? 大家不假思索回答:有。这时教师慢慢拿起盛此溶液的试剂瓶,并把标签展示给学生,“硝酸银”,学生很吃惊,从而引出试剂加入顺序的讨论。

(二)生本对话。人与各种学习文本之间的对话并不是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学习文本的接受和理解展开。我的对话教学中,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灌输、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学案、课件等的设计和运用把教学内容变为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或阅读式或评价或记忆或练习,与学生进行着有意义的交融。如在学习选修三“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递变规律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教材中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变化图,完成学案中预先设计的问题:“变化规律是什么?”、“有无特殊之处?”、“两者变化规律是否一致?”。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很快完成学习任务,把文本知识的客观呈现提炼成自己的主观习得,同时发展了能力。

(三)生生对话。对话式教学就是充分鼓励学生间思想的交流,教室是学生思想碰撞的场所,课堂就是学生交流情感的舞台。但离开了学习文本,学生的对话只是空中楼阁。在文本的指导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讨论,相互交流,或展示或竞争或合作。比如在学习选修五“苯酚钠通二氧化碳后,除生成浑浊的苯酚外,还生成什么无机产物?”时,学生在学案上书写方程式时出现疑问,引导学生讨论,得到两种结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到底是哪个?”,有学生预习的说碳酸氢钠,追问“为什么?”,“如何用实验证实?”,学生再次讨论,交流后学生提出分别向苯酚悬浊液中滴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进行对比。选两位学生做实验,交流总结得出碳酸钠与苯酚不能共存的正确结论。只有让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充分进行,学生才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你会发现,有了对话,就有了观点的碰撞、就有了感情的交流,教师手中的指挥棒就会点石成金。告诉结果找原因是一种教学方法,但会给学生认知未知世界的能力培养留下错觉,这样的课堂显得单调、不符合逻辑。因此,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化学课堂教学要教学生一种能力,让他学会思考,要教学生一种方法,让他学会运用,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学会分享,要给学生一段空白,让他学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