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清和
在当下这个繁杂多样的社会中,青年人在学校里要面临各种考试的压力,在工作中要面对上级领导下达任务的压力,在家里可能还会面临父母“催婚”的压力。面对重重压力,青年人不堪重负,或以“佛系”自居,或被迫贴上“佛系”标签,有一种与世无争,超脱凡俗的意味,那么“佛系”标签对青年人的成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利大于弊
所谓“佛系”,是一种专注于过程,用平常心面对结果的态度。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很多标签,这些标签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佛系”标签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人们总是误将“佛系”等同为“丧”,认为两者在欲求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其实“佛系”和“丧”有着本质的区别:“丧”是失去目标和希望,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生存;而“佛系”是三分调侃,七分从容地自我消解,是对于结果稍有看淡可过程仍在努力,“佛系”不是没有欲望,只是懂得将合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年的成长注重于健康,而健康指的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佛系”便签更有利于青年人处于这样一种健康状态。而除了健康之外,青年成长中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在充满“丛林法则”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的青年人过于锋芒毕露,就会过早掀起和卷入竞争,也会形成某些潜在的被动。某大数据调查显示,超过55%的企业家都不喜欢用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原因有三:过于重视结果与功劳,易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大局观念,个人意识太强;与团队融合较难,难以达成团队默契配合效果。而那些带有“佛系”标签的青年人,他们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反而可以大大改善自身的竞争环境,从而利于成长与发展。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一定自我的认知能力与意识是青少年成长的必要因素。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等人都先后做过此方面的研究,对自我有全面的认知,明确自我,才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首都医科大学王红星副教授也提出,焦虑状态或者焦虑障碍状态下人的认知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相关研究则表示,“佛系”中的看轻结果,顶住压力,减少焦虑会促进人的高级功能的发挥,以及提高对周围事物的判断。
弊大于利
“佛系”一词起源于网络,表现为“无所谓,都行,都可以”的生活态度,这其中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可能表现为随性、云淡风轻;另一方面则是面对事物的懈怠和消极。对于标签,无论是个人还是他人给自己贴上标签,都会产生相应的标签效应。而之所以说“佛系”标签对青年人的成长弊大于利,是因为它阻碍了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必定涉及的自我提升。
第一,“佛系”标签会误导青年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心理学研究指出,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做出自我形象管理,产生暗示自我,强化自身标签的行为。自201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标榜自己为“佛系”青年,当然,这里的“佛系”标签区别于对待某一件事情的小“佛系”,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十分散漫的大“佛系”。例如,当代大学生打着“佛系”幌子,心安理得地在宿舍里追剧、玩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青年人都用这种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成长,可见危害之大。
第二,大“佛系”下“无所谓”的态度不利于青年人奋进拼搏,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确,当今社会压力很大,当出现重大困难时适当调整方法,对待某些无法承受的事情时做出自我释压,短暂放松自己是很有必要的。可对于青年人来说,更应该明白成长的内核就是在不断努力克服困难中增强本领的,若是此刻选择了安逸,那何来进步,何来理想与远方。很多青年人打着“佛系”标签,不过是因为他们暂时性受挫,为自己的失利找借口罢了。
第三,“佛系”标签使得青年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同样采取随缘的交往方式:“佛系”恋爱中,见不见面都可以,分手了也无所谓;团队建设中,抱着“佛系”态度,对于任务不争取,建言献策不主动,听起来淡然随性,但细想,尽可能地减少付出难道不是一种敷衍的人际交往方式吗?“佛系”的交往,小而言之不利于青年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大而言之不利于提升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不利于青年人融入团队和社会,不利于心态能力的发展。
青年人是正应该努力奋斗的一代人,而休息调整也是人生活所必需的,但绝不应该在贴上“佛系”标签的同时以此给自己一个长期休息开脱的借口,让自己在停步之时假装正在成长,在放松之时还认为自己收获丰盛。理想状态下贴着“佛系”标签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但不会那么急功近利。而青年人在对待自己身上的“佛系”标签时,可以作为一种自我调侃的方式,但不应该让它成为一种固有标签,也不应该让它成为逃避问题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