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东亮
“不能欺负听话的老实人!”“连你都觉得闷,病毒也会被‘闷’死的。”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医生张文宏金句频出。身为病毒专家的他敢医敢言,说话“接地气”,经常在新闻发布会上用冷幽默让同胞们宽心;治病救人之余,他坚持每天在个人媒体平台推送科普短文,篇篇爆款,成了全民防疫手册。
张文宏被网友们称之为“小钟南山”“医学界的李佳琦”,这个会令人“上瘾”的医生、昔日的小镇青年,是怎样把自己炼成“硬核男神”的呢?
张文宏出生在浙江瑞安的一个小镇上,生活在普通家庭的他,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发愤读书,因天资聪慧又努力,张文宏从小就是“学霸”。
1986年,张文宏的论文《论温州模式》,在华东地区“中学生政治论文竞赛”中拿了一等奖,17岁的他这才第一次走出瑞安,赴上海领奖。第二年,张文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8年本博连读,专修临床医学。毕业后,他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工作。理论知识过硬,源于张文宏那颗坚持不懈的求知上进心,以及他与病毒丰富的战斗经验。2003年非典来袭,上海第一例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出现时,他推迟了去哈佛大学进修的时间,主动请缨,作为重要组员进入隔离病房。
张文宏在病房查房
张文宏的老师翁心华是复旦大学终身教授,时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疫情防治组长。非典期间他们师生齐心,创造了1700万人中仅8例感染的奇迹!翁心华团队,被称为“中国感染科梦之队”。疫情过后,老师还与张文宏共著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这是国内第一部介绍SARS的专业书籍。后来张文宏又赴香港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在美国时,哈佛医学院每周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学者来演讲,讲座时间通常在中午,张文宏场场不落,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最新的研究和观点。
优秀的人,往往比常人更加自律和刻苦,正是因为他在求学路上披星戴月的奔跑,才有了后来说“真”话的底气和资格。名师出高徒,学贯中西又继承了老师衣钵的张文宏,后来像翁心华一样,成为了华山医院感染科的“活招牌”。从2013年的H7N9型禽流感,到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再到如今的新型冠状病毒,处处都有张文宏的身影,而且都冲在最前线。在他的带领下,华山医院感染科连续9年稳居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
网上有一段18分钟的张文宏演讲视频,讲台上的他自信,幽默,侃侃而谈。比如,他称试用药就像女朋友:“试验结果出来前不知是不是老婆。”超快的语速,代表他对所讲内容深谙于心,幽默通俗的表达,是他真的在意科普的意义——科普讲座的目的不是秀专业,而是向广大百姓传递知识,许多平常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经他的口说出便通俗易懂。
张文宏称自己的职业是“病毒猎手”,别人追逐理想的时候,他们追逐现实。“现实就是病毒每年都在变异,一直与我们同在,虽然不知道下一次全球大暴发是什么时候,但它肯定会来,就像当年令人闻之色变的天花、霍乱一样,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张文宏继而给听众宽心说,“幸好,虽然世界是不确定的,但是预防的措施是非常确定的。”目前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已知病毒可在几小时内找到是哪一种,未知病毒也可以通过恢复序列,找到原型。
张文宏从不收红包,他说:“无论红包多厚,我都不收,因为它会毁坏掉医生的形象,何况很多病人经济并不宽裕,本应把钱用在治疗上。”甚至在遇见特别困难的病人时,他还主动自掏腰包。一个14岁男孩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好了病,他的家人却还是面露愁容。张文宏一问才知道,这是个贫困家庭,因为那笔钱被弟弟治病“挪用”了,要上大学的姐姐面临着辍学,一家人为此愁眉不展。了解情况后,张文宏立即拿出5000块钱资助女孩继续读大学。张文宏行医多年,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许多,在患者之间有口皆碑。这,就是医者仁心!张文宏办公室里挂着的唯一一块牌匾,是一名被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患者送的,上面写着:“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
张文宏(左二)和同事们讨论病情
张文宏组织全科党员召开攻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组织生活会
张文宏(左上)顶着黑眼圈与同事们连线
他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是2020年1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第一批医生都很了不起,但他们太累了,不能欺负听话的老实人,所以我把他们换了下来。从现在起,对抗新冠病毒的一线岗位全换成党员,我带头上……我不管这些医护人员入党的目的是什么,但你们宣誓时说过,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现在都给我上去,没有讨价还价。”面对疫情下的“史上最难排班”,已成为上海市医疗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的张文宏,作出了以上最快决断。
随后,他顶着叠加了好几层的黑眼圈,一边带领团队奋战一线,一边用权威的科普安抚着民心。张文宏说话语速极快,面对采访从不备稿,却思路清晰,满嘴都是务实的大白话:他号召大家两周“闷”死病毒、呼吁把N95口罩留给医护人员、表扬每一位按时给员工发工资的老板都是战士、打破儿童不宜感染的传言……
记者让张文宏预测抗疫的结果,他也毫不隐瞒地把丑话说在前头:最好的情况是2到4周内所有病人治疗结束,2~3个月内全国疫情得到控制;最差的情况则是控制失败,病毒席卷全球;最胶着的情况,病例数在可控范围内增长,抗疫过程会十分长,可能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
张文宏每一次发言,都是那样的务实、冷静,于是,从召开第一场发布会开始,他就“出圈”走红网络。心系于民又真实可爱的他,迅速成为整个医疗团队的定海神针,也是每一个关注疫情发展的国人的主心骨。粉丝们视张文宏为值得信赖的“白衣男神”,也有人把他比作“第二个钟南山”,网友们亲昵地称他为“张爸”,纷纷留言说看他的视频和文章既长知识,也令人愉悦。
媒体对一线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的歌颂,张文宏看不惯,就在发布会上直接表达:“我不鼓励加班加点,抛弃家庭,无休无止工作是不人道的,不要用高尚来绑架别人。”他表示,好的经验和防护才是对前线医护人员最好的关心,远比过度宣传和歌颂有用。
张文宏从不会把人推上去,自己就退到身后唱赞歌,而是真真切切地保护着白衣同事们。他首先想到医务人员的防护和他们的疲劳,“保护措施一定要做到位,绝不让战士‘裸奔’,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心上前线发挥最大战斗力。”
张文宏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张文宏在工作中
组织医务团队驰援武汉,是每个医院的难题。华山医院派往疫情前线的医护工作者,其中一人的父亲生病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张文宏就放他回去照顾;有几人刚刚参加援非医疗队回来,张文宏就先不派他们奔赴武汉。为了避免驰援的医者做无谓牺牲,他敢于说:“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
张文宏从小镇青年成为了今天名满全国的医界大伽、博士生导师,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励志素材,很多媒体工作者都摩拳擦掌,想一窥他的个人经历和生活,但他严丝合缝,从不给机会。“对于我个人你们不要采访,我觉得没什么,我就是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书,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
当钟南山院士的肌肉照在网上刷屏时,面对记者询问,张文宏的回答是:“你们别期待,在我这儿看不到,运动很好,但是太累了。”他说自己也办过几次健身卡,但基本上一年就去过两三次。“我疲惫的时候,就以安静休息为主,周末散散步,有时候也看看电视剧,是不用费脑子的那种。”
这就是张文宏,他不做作、真诚自信、敢医敢言。对于走红网络,他这样说:“别神话我,也不要给我打电话了,我不是‘网红’,我就是一个医生。”即使每天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张文宏晚上回到家里,还是会顶着疲惫的黑眼圈,坐在电脑前写科普文章。面对网上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信息,他认为自己有义务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向老百姓科普一些健康知识,力所能及地帮助大家。
如今的张文宏和许多医护人员仍在前线与死神争夺生命,这一刻他们站在高光处,备受瞩目,抗疫全面成功后,他们又将退居幕后,呕心沥血。如果说钟南山是国士无双,精神信仰,那么“张文宏们”,就是尖兵利刃,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