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凉州都督府是从凉州总管府更名而来,唐王朝建业后,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府制。河西节度使与凉州都督府两者在一些方面有继承、并存等关系。后来,河西节度使的民政职权逐渐扩大,从职能划分来看,两者又呈现出融合态势。总的来看凉州都督府孕育了河西节度使,两者的变化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与大唐保障西域安全,强化西部边防力量有关,也与河西地区客观的地理位置有关,所以研究两者的前后承继关系有重要历史意义。
关键词 唐代 凉州都督府 河西节度使 军事
中图分类号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10-12
★作者简介:王梓璇,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The name of Liangzhou Dudu Fu came from Liangzhou Zongguan Fu. After the founding of Tang Dynasty, to strengthen the rule, the government not only changed Jun into Zhou, but also adjusted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Fu.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of inheritance and coexistence in some way between Liangzhou Dudu Fu and Hexi Jiedushi. Later,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of Hexi Jiedushi grew gradually, so an integrative trend appear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function division. Generally, Liangzhou Dudu Fu gave birth to Hexi Jiedushi, and the change between the two was progressive, which was related with Tang governments protec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s, strengthening of western defense force, and the objectiv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Hexi area.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ucces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eyword Tang Dynasty; Liangzhou Dudu Fu; Hexi Jiedushi; military
一、唐代涼州都督府设置演变及职能
汉唐时期,凉州以独特的地理位置,重要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地位成为了西北战略要地和都会,凉州所处的河西走廊是中外交流的咽喉要道,唐朝于武德年间(618—626)平定了河西地区割据势力薛举和李轨的叛乱,统一了陇右,随后相继设立了六个总管府,统领27州,其中的三个总管府就在河西走廊。武德七年(624),经过政策调整,改总管府名为都督府。凉州都督府从此开始作为河西地区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开始管理地方军政、民政等。
1.唐代前期凉州都督府的演变。都督府最初源于东汉光武帝初年设置的督军御史,都督一开始就为地方最高的军事长官,带有很强的军事性质,曹魏文帝初年开始将都督设置制度化,后周又改都督为总管,隋代继承此名,将管理军事的也称总管,所以凉州都督府作为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重要机构是逐步演变而成的。唐初,全国行政区划基本依隋朝不变。“高祖发迹太原,官名称位,皆依隋制。及登极之初,未遑改作,随时署置,务从省便。”[1]1783唐代在地方行政旧制州、县基础上新创制了府制,府主要包括京都府、都督府、都护府几种形制,京都府由中央直辖,相当于直辖市;都督府统数州,偏重于军事统管但无实权,都督府的长官都督往往兼任所辖州的刺史;都护府一般在边疆重地所设,其目的在于防御边疆少数民族及外来势力入侵,所以府和州的关系即府就是特殊的州,府和州作为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两者地位相等,只不过两者在管辖范围和管理内容方面有差异,但唐代的府制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将凉州总管府更名为凉州都督府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由于唐代边防军事压力大。唐代,边防地区的军事管理制度经历了从“行军”到“镇军”的变化过程,这与唐代边防政策的调整有关。在唐初,边疆地区没有常驻大型军队,边防一旦发生战事,中央会组织“行军”征战,“行军”就是唐中央政府临时派遣的军队,在边地军事管理方面“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统军戎”[2]1384-1385。其领军出征者为行军总管或大总管,随着边防压力的增大,西域受吐蕃和突厥的侵扰,临时组织“行军”缺乏机动性和应急性,所以在边疆设置常驻军队——军镇,到唐武德七年(624)应国家调整,将凉州总管府重新更名凉州都督府。其二,与隋末至唐初武德年间的统一战争相关,尤其是这一时期在河西平定李轨割据政权。在唐武德年间(618—626),是唐朝统一全国时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在武德初年,中国有14个不同的政权,反隋起义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三支主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在武德年间,隋朝残余势力仍然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统一战争,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李渊和他的儿子剿灭了西秦霸王薛举和薛仁杲父子,瓦解了中原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叛军,招降了江陵梁朝后裔萧铣和割据江淮一带的杜伏威的军队。所以唐朝在河西地区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平定了河西的李轨,隋大业二年(606)至唐武德二年(619),凉州由李轨割据,其间武德元年(618)八月,高祖曾赐封李轨为总管府位,并派人传旨,但李轨拒受官位,李渊大为不满,并将李轨的信使拘押,并令吐谷浑出兵进攻大凉。安兴贵对李轨政权的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主动向李渊提出出使凉州说降李轨,并制定了如不能说降就就地擒拿的策略,安兴贵乘机劝说李轨顺应形势,归附唐朝。但李轨非但不接受,而且怀疑他是唐朝的说客,安兴贵见不能说降李轨,就与安修仁密谋以武力解决。安氏兄弟在凉州颇具威望,他们发动少数民族兵马包围了凉州城。李轨被迫率兵出战,败入城中。后高祖赐封秦王李世民为左武侯大将军同时任凉州总管,当时的凉州刺史为安修仁,后来继任凉州总管府位的是杨恭仁,刺史为安兴贵。但是在这期间,由于凉州军事地理的特殊性,总管兼任刺史之位,因为“总管府统州,也有治所州,某州总管往往兼任治所州的刺史,这在唐初很普遍”[3]28。至此,凉州总管府更名为凉州都督府,为更好管理地方,此时一人兼任刺使和都督两职的情况仍然存在。
2.唐代凉州都督府的职能。关于唐代都督府的职能,李青淼先生在《唐代前期都督府探究》中有过总结性的论述:“关于都督府的职能,归纳不同史书所记,无非三种情况:其一专为军事而设;其二为地方行政官员,类同州县;其三,为地方监察机构,类同开元十五道。”[4]66-77
首先,对于第一种职能,凉州都督府专为军事而设。在唐初的时候,都督一职带有很强的军事职能,边地的都督也很受重视,称为“边将”,且地方刺使在军事行政上往往听命于都督指挥。从《新唐书》中也可反映:“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使,又置都督府以治之……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统之。”[5]959而且河西地区的凉州经过唐初的开发逐渐演变为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俨然成为了西北的军事重镇,所以都督府的职能以军事为重,突出表现是唐初平定了河西李轨割据叛乱。所以在凉州,都督府的设置及前期所置总管府的职能主要以军事职能为主。《旧唐书》载:“(唐)武德二年平李轨,置凉州总官府,管凉、甘、瓜、肃四州。凉州领姑臧、昌松、番和三县。三年,又制神武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凉、肃、甘、沙、瓜、伊、芳、文八州。贞观元年废神武县,总章元年复置。亨咸元年为大都督府,督凉、甘、肃、伊、瓜、沙、雄、七州。上元二年,为中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督凉、甘、肃三州。乾元元年,复为凉州。”[6]640鉴于凉州重要的军事地位,唐政府于睿宗景云年间(710—711)“置河西节度使、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7]1784。
第二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唐代在地方旧制基础上新创制了府制,唐前期的都督府是否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以及唐代创制的府与州的关系历来就众说纷纭,根据研究成果,我认为都督府应当作为独立的地方行政区划,其职能以军事职能为重并且监理部分民政。顾颉刚和史念海先生认为:“都督初辖其所在州之外,兼辖其臨近各州,其所在之州因称曰都督府,他州皆号支郡。”[8]135随着唐王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社会趋于稳定,各地在统一战争后逐步重建,除边疆地区的常驻军队外,其余地方的军事活动已不是主要的社会活动,所以到贞观年间,都督府的职能逐步向民政职能转变。虽凉州都督府的职能设置受全国统一形式的影响,但凉州都督府仍有自己的特殊性,可从贞观年间唐对吐谷浑的战争看出:唐初,吐谷浑收复失地后向凉州地区侵犯,贞观八年(634),太宗下诏命李靖为统帅及凉州都督李大亮分兵进击,打败了吐谷浑,其首领伏允战败后也被部下杀死,在贞观年间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沐浴在贞观之治的春风里,凉州的军事活动虽已减少,但凉州仍需要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侵犯,而都督的主要活动仍然是领兵打仗,这也为后来唐王朝在全国所设以军事性质为主的第一个节度使制度——河西节度使奠定了基础。
第三种职能,监察职能。这种职能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较少。笔者认为,在都督府兼理民政以及管理军事过程中已附带监察性质。比方说,凉州都督在后期与地方刺使都起了相互节制监督作用。总之在唐前期,凉州都督府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其职能也以军事职能为重。
二、唐代凉州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之间的关系
1.河西节度使与凉州都督府之间的军事继承关系。“节度使”中“节”为节仗之义,代表皇帝的最高权威的一种凭证,魏晋以后,凡重要军事长官出征、出镇时加使持节号,而大将所获“节”分三等:“假节”“持节”“使持节”,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使持节”则为节度使。景云二年(711),贺拔廷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成为了最早设置的节度使。最初从“河西节度使”官称的命名来看,其设立的主要原因是与军事活动有关,且河西节度使这一时期同时兼任凉州都督,所以两种地方高级管理机构的过渡更替与边地都督府(包括都护府)长官所掌控的军事权力的过渡有关,所以河西节度使与凉州都督府之间最初的继承关系就是军事继承关系。
河西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资源成为军事上的战略要地,顾祖禹对河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做过精辟的阐述:“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这一地区在唐代西南与吐蕃相连,北接突厥,西北与西域相通,东部是关中地区,而凉州正处于河西走廊的中心地带,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唐王朝历来重视凉州地区的军事作用,唐高祖于武德二年(619)在凉州设赤水军,这个以蕃军为主的军队在其后军事力量和军队编制上不断发展,在唐建国后为防范边疆少数民族势力的崛起,与西北少数民族多次进行过战争:先是与吐蕃和突厥进行对战,8世纪,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崛起,向青海地区及四面扩张,河西走廊受到威胁,而这一时期崛起于蒙古高原的突厥势力强大,对大唐的北疆和西域构成了严重威胁;8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并向东西扩张,他们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信仰与商品贸易的同时也为丝绸之路带来了战争,丝绸之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9]147-149。武周圣历中,凉州都督府都督唐休璟被特别授予“持节陇右诸军大使”[10]2967;在睿宗景云年间,开始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开元时期,一些边地的都督、都护因受朝廷所赐的“旌节”,就侧重于处理军务,所以节度使到玄宗时开始制度化。
上述有关河西节度使设置原因主要是因为河西地区地理位置在军事上的特殊性,使得河西成为了最早完成由都督府制向节度使司制演变的地区。有关河西节度使设置的史料如下。
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11]6660。
置河西诸军州节度支度营田督察九姓部落、赤水军兵马大使,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副使治甘州,领督知河西兵马使[12]1861-1862。
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13]895。
景云二年,以贺拔廷嗣为闵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14]1329。
首先,本文认为河西节度使继承了凉州都督府的军事权,《通典》记载,河西节度使的设置主要以“军事专杀”为主,所以节度使的职能主要以军事统领为主,而在此之前军事职能实际上由凉州都督全权掌握;从《新唐书(兵志)》史料来看,贺拔廷为凉州的第一任节度使,但同时他也担任凉州都督之职,所以河西节度使在设立初期只是取代了凉州都督府的军事职能,其军事地位日渐显要,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建制,统领八军,稳固边疆,这八军分别是: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所以换句话说,河西节度使的设立是为了巩固和继承凉州都督府的军事权。
其次,从担任河西节度官职分析,在河西节度使设立初期,凉州都督兼任河西节度使以及将军、军队大使等官职,以军事治理為主,这些官职都是武官,而且节度使作为诸军统帅,在统领军队方面的权力要比都督权力大。比方说,在李世民任凉州都督期间,节度使还未制度化,但他所兼任的职位都是与军事相关,比方说他兼任左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甘等九州军事;贺拔廷嗣的下一任凉州都督为杨执一,兼任河西诸军州节度督察等大使、左卫将军等一系列武官之职。所以,唐代凉州都督兼任官职以军事职位为重,说明后期河西节度使是逐步继承凉州都督的军事权,河西节度使在处理军事事务上的权力越来越大,都督这个官职则主要以处理民政事务,虽一人分别担任二职,但仍然侧重于军事职能。凉州都督的军事权就逐步继承给了河西节度使。
再次,从河西节度使在西北地区的重要影响力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且已逐步超过曾经的凉州都督府,主要有两点:一是河西节度使在西北军事格局中处于指挥、督察、督统地位,此为关键方面;二是安西四镇兵员调动补充军资,皆需经过河西节度使同意,且河西节度使对安西四镇及北庭都护府在人力、财力两方面进行都统[15]390。从王永兴先生总结可以得出,河西节度使所掌控的范围和权力越来越大,尤其在军事地位方面已逐步继承了原来凉州都督府的军事指挥等权。军事活动常发的河西地区,主要管理军事的河西节度使就成为当地的主要的权力中心,所以行政事务必须围绕军事活动来运转。艾冲先生总结说:“也正是这样的形式和这样的地方,都督的职权渐次被节度使所取代,两者不露声色地完成了权力的转移。这种关系表现在行政主管兼任军职,权限扩大,且渐次以军职为主。”[16]46所以,河西节度使和凉州都督府在军事职权上是前后承继关系。
2.河西节度使与凉州都督府之间的并存与融合关系。如上文所述,河西节度使的诞生与凉州都督府有密切关系,后因军事作用的加强逐步发展与定型,进而取代了都督府在凉州地区的主导地位。从唐代全国的情况看,节度使主管军事区域,都督主管行政区域,分化明显,但在凉州地区,河西节度使兼任凉州都督,所以职权方面又有重叠,尽管如此,仍侧重于管理军事,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中央政府因边地特殊的军事防卫情况,向边地的都督府的主官特授予军事权力,所以节度使萌芽了。艾冲先生认为,当节度使司取代都督府成为总揽地方多种事权的管理机构后,都督府虽然失去昔日的主导地位,仍与之长期存在,成为前者的附庸,并未被撤销[17]43-46。所以两者的关系从职称和双方职权划分来看,有并存关系。
首先,从凉州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两者的职称来看,从河西节度使始设开始就兼任着凉州都督府的职称,而且凉州都督府的职称从未取消。自景云二年起,唐代凉州都督府兼任官职有:河西节度使、赤水军大使、各路节度大使以及一些大将军等职,比方说李世民任凉州都督期间还兼任左武侯大将军等武官官职,虽未设置河西节度使,但节度使司制的体系已孕育其中;在贞观年间吕绍宗任凉州都督期间,兼任官职仍然为武官官职——领军大将军;在神龙二年到景龙四年(706—710)司马逸客任凉州都督期间兼任赤水军大使。以上是几例河西节度使正式设立以前凉州都督府和武官兼任的情况。在贺拔廷正式任河西节度使之后,凉州都督这个职称也从未取消,和节度使司一并存在:在开元二年至三年(714—715)杨执一任凉州都督还兼任左卫将军、河西诸军州节度督察等大使;在开元四年至九年(716—721)杨敬述依旧任凉州都督同时兼任右羽林军将军、赤水军大使;直到后来开元天宝年间的张敬忠(开元十一年)、王君毚(开元九年—开元十年)、李琮(开元十五年—开元元年)、李琰(天宝元年)、李珙(天宝十五年)在任凉州都督同时兼任各路节度大使,即使到唐后期节度使管区成为全国普遍地方高级行政区划,同时原有的凉州都督府也保存了下来,终唐之世,从未宣布废除都督府之职,都督府在名义上始终存在,而且到五代这种现象犹存。所以两者在职称上来看是并存关系。
其次,从河西节度使和凉州都督府两者执掌的权力范围来看,两者在职权划分上为并存关系。在唐代,凉州都督府的权力一方面掌管军户及后勤事务、地方治安,安抚边疆少数民族、镇压民族动乱;另一方面管理民户、土地、赋税、生产、教育等民政事务。凉州都督除安抚边疆少数民族、镇压民族动乱外,有很大一部分职能为处理民政事务,如大足元年(701),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其水陆之利”[18]3044,从《旧唐书》记载看凉州都督可命令刺史经营屯田,足可见凉州都督在处理民政事务上也发挥着作用。凉州都督府(总管府)在唐前期辖州,李轨割据失败后,其所统州为凉、甘、瓜、肃、四州;贞观元年(627),凉州都督府实际管辖凉、甘、肃三州,兼统瓜州。郭声波在其文章中论述:“唐前期的都督府是对驻在州有完全军事、民政管理权,对所督其他各州有完全军事及部分民事管理权的军政合一的机构,不是标准的一级行政机构,但正因为对所督州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上下级统属关系,我们在观察唐代行政制度时不能将唐前期的都督府抛开不顾,或者仅将其视为纯军事机构或州级行政单位,而应当看成是州之上的准一级行政机构予以适当表达。”[19]84因都督府辖州,所以一州长官刺史往往听命于都督,都督就掌握了各州民政权。河西节度使设置的最大原因就是与河西边地军事的常发性有关,因此河西节度使管区实际上是边地军事职能区域,而凉州都督府则侧重于行政区域。所以,凉州都督府不论从名义上还是管理权限上都未能因河西节度使的设置而取消。
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势力创造了必要条件,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全面形成,也促使节度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都督的一些民政职能也与节度使的职能融合在一起了。根据黄兆宏先生的研究,河西节度使的辖军一般由蕃汉两部分组成,有关辖军的分工,由各组部落所组成的骑兵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军事防务,汉人的军队除了军事防务外还有屯田等的民政任务[20]17-20。由此也可总结得出,在河西地区不论是少数民族军队还是汉人军队,其中部分民政职责也已经转移至河西节度使上,从职能划分来看,两者已呈现出融合态势。
三、河西节度使的历史地位
凉州都督府孕育了河西节度使,两者的变化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与大唐保障西域安全,强化西部边防力量有关,也与河西地区客观的地理位置有关,以及为了适应大唐中期的经济、政治变革有关。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唐王朝重视和强化河西边防军事力量。河西节度使的设立使得河西地区军事战备方面远比以前要强大,从河西节度使所统领的军队便可看出唐中央政府对凉州地区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视:“河西节度使,断隔羌胡,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21]1386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统领千万军队,足以能够保卫大唐疆土,大大增强了河西地区的边防力量,有效防御了吐蕃、突厥的侵犯,保障了大唐王朝的边防安全[22]147-149。
河西节度使是大唐所设的第一个节度使制,后唐王朝又陆续在边关要地设置陇右、河东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河西节度使设置在吐蕃与突厥战争的交汇线上,有效保护了商旅往来和中西商品流通,使得大唐在开元年间的对外交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正是河西节度使的设置带来的这些有利方面,使得开元年间的大唐呈现出唐代历史发展的最佳阶段。但由于后期节度使制演变为全国的藩镇格局局面,严重削弱了皇权,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以及社会的动乱不安,这是节度使制度设置带来的负面影响。凉州都督府是因军事而设,河西节度使也因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加强了军事管理权,双方是逐步演变而来,在军事上有承继关系,双方在职称名号、职能管理上又有并存关系,所以探讨凉州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双方的关系,其核心历史意义对于研究凉州地区特殊军事战略地位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83.
[2]刘昫.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84-1385.
[3]夏炎.试论唐代都督府与州的关系[J].史学集刊,2008(2):27-35.
[4]李青淼.唐代前期都督府探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存,2002(1):66-77.
[5]欧阳修.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959.
[6]刘昫.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40.
[7]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记卷三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84.
[8]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5.
[9][22]高学益,董冰冰.试论河西节度使设置的客观必然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147-149.
[10]刘昫.旧唐书卷九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2967.
[11]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二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9:6660.
[12]歐阳修.新唐书.卷六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61-1862.
[13]杜佑.通典.卷三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8:895.
[14]刘昫.新唐书.卷五〇[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9.
[15]王永兴.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J].《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8.
[16][17]艾冲.论唐代都督府政区的发展与衰落[J].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4):43-46.
[18][19]郭声波.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的都督府探讨〉的商榷[J].中国历史地理论存,2006(4):78-84+145.
[20]黄兆宏.有关河西节度使几个问题的探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20.
[21]刘昫.旧唐书.卷三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