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走出村寨防火新路子

2020-12-07 15:48
消防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消防工作村寨

黔东南州50户以上木质结构连片村寨2478个,占全省总数的90.6%。“苗乡侗寨”特有的木质吊脚楼和聚族而居的历史习俗,给农村火灾防控带来了极大压力,素有“全国农村火灾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看黔东南”的说法。近年来,黔东南消防救援支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抓火灾隐患源头整治,走出了一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寨防火新路子。30户以上火灾由“十二五”期间年均1.2起,下降到“十三五”期间0起。从2015年起,连续5年未发生30户以上火灾。

狠抓消防基础设施建设:14个国家级贫困县有了“传家宝”

黔东南州下辖16个县市(区),其中14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条件欠发达,加之地区特殊的民俗、特殊的山水地貌和地理环境,因火灾致贫、返贫的教训极为深刻,往往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烧到解放前”。为解决农村火灾这个难点和痛点,黔东南州消防救援支队找准诱发农村寨火主因,借力政府部门推进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置办农村消防“家业家产”,拔掉“火患穷根”。

紧盯战略规划下好先手棋。2015-2020年,有4年推动政府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将“消防改造”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一大工程”。将农村消防规划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完成全州50户以上村寨志愿消防队、消防水池、手抬消防机动泵建设和配备。2020年,全州12个县完成脱贫,在扶贫任务繁重,经济下行13%的双重压力下,研究出台《黔东南州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黔东南州消防装备建设(2020-2022年)规划》两个“三年规划”,投资近6亿元用于消防救援队伍装备建设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安全条件抓消防改造。本着“尊重少数民族生活居住习惯,规划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加强木质房屋村寨防火设施建设”的原则,成立由州、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实行“一个乡镇、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试点先行、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累计投入10亿元进行“寨、房、电、厨、水、路”六大改造。

结合考评奖惩抓责任落实。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消防工作考核办法,层层签订消防工作责任书,实行年度考评,与公职人员晋升、奖惩相挂钩。将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州直目标、综治目标、安全生产“三大社会综合安全考评”体系,对消防安全指标实施立体化管控,推动落实农村消防工作有消防组织、有规章制度、有消防规划、有消防队伍、有消防设施、有消防水源、有宣传氛围、有考评奖惩的“八有目标”。

狠抓基层末端综合治理:2126个行政村有了“守护神”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田园和民族文化的家园,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守住了村寨,就守住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坚持依法治理,构建权责统一的法治体系。提请州委、州公安局出台了史上最严问责的“州八条”(《关于严肃农村消防安全工作责任追究的通知》)和派出所农村消防问责办法,对农村火灾事故责任追究从8个方面进行了刚性规定。提请州委出台了“农村6789工作措施”(《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消防安全责任追究的通知》),压紧压实消防安全责任链。推动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将消防机构从“无限责任”归属到“有限责任”。今年,针对消防安全形势,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修订,加速推进农村消防工作法治化管控进程。

坚持源头治理,构建上下同频的履职体系。机构改革期间,推动50个党政部门全部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本单位法定职能列入“三定”方案,将消防减灾扶贫写入州政府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戰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促请州政府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和压实家庭火灾防范责任“两个意见”。搭建州、县、乡、村、村民五维架构,明确应急等13部门职责,对各县市开展农村消防工作情况纳入督查和考核内容,落实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

坚持系统治理,构建标本兼职的防控体系。部署开展查电防火、加强家庭火灾防范工作以及农村电器产品治理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以天柱县竹林镇、雷山县西江苗寨为试点,开展小型生产经营场所消防改造,并召开现场会全州推广,打造“三合一”消防安全改造试点乡镇。探索农村“一三五应急联动机制”和“十户联防”等综合治理措施;推行“户户联防、风险共担”的“寨管委”工作机制,依托“一村一警务助理”警务模式,把消防工作纳入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破解和消除农村消防管理存在的“真空”和“盲点”。推进“阻燃技术和材料在传统村落的应用”民生课题研究,加快阻燃材料和技术在传统村落的应用。探索“大数据管火”,研发推广独立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灭弧式电气防火保护装置,设置村级数据中心,建成7个农村电气防火大数据监管云平台,手机APP端实时监测。

狠抓民俗特色宣传教育:33个民族同唱一首“防火歌”

黔东南州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80.2%。支队针对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和旅游人数增多的特点,结合当前防火形势和任务,深挖民俗资源,拓展消防宣传渠道,不断深化民族地区消防宣传体系,夯实少数民族村寨火灾防控基础。

巧借防火“民俗”。活用扫寨宣传,防火保寨;发动村级安监员、消防协管员、鸣锣喊寨员、警务助理员“四大员”以鸣锣喊寨与土洋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接地气的制度、规定搭建农村“防火墙”1800余块。

唱响宣传“民歌”。利用苗族侗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将消防知识精心编写成“民歌”和“山歌”,组织村民进行传唱,在举办“芦笙节”“苗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借消防文艺下乡演出等时机开展表演;教育部门增设消防课程,教唱消防民歌,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村民宣传防火常识。

整合村寨“民力”。联合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应急管理局,利用技能培训补贴资金,依托就业技能培训驻村电工4252人;组织苗侗村寨寨老、消防安全四大员定期在鼓楼、风雨桥等场所开展消防知识宣讲;组建“小喇叭摩托车巡防小队”,走村串寨传消防。

贴近民族“民情”。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不通,老幼人群不识字的情况,将家庭火灾预防、常见火灾扑救方法,火灾自救逃生等消防知识“翻译”为苗、侗语,通过“村村通”广播系统早中晚向苗、侗族地区群众传播。今年以来,支队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播出消防安全广播提示37余万次,覆盖130个社区、217 个乡镇、2971 个村寨。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消防工作村寨
捕鱼节上捉鱼忙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补妆
重视消防
锅巴粥
浅析做好消防工作的几点认识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
基于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设计分析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