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8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以江西服装学院校园电视台为例”(项目编号:JXJG-18-26-13)
作者简介:姜大勇(1978- )男,汉族,吉林省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设计、
影视传播研究。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对媒体发展的希冀,在近年传媒行业的迅猛崛起的背景下,地方电视台的融媒体圈层的更新升级,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需求激增。因此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任重而道远。而传统的培养模式与行业不对应,电视台以及传媒公司又要承担编导专业学生的“再教育”工作,为了顺应时代的号召和行业的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全国一流传媒类院校,承担国内央视、省台以及大型电影、传媒制作公司人才培养的责任,“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聚焦于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推动高校创作、作品转化共生机制的形成”[i]。依托江西服装学院校园电视台的校内专业实践平台作用,加上校内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互补,有机整合学校校外企业和行业资源,利用创新模式的优势,培养具有符合行业前沿动态的广播电视编导(后简称为编导)技能型人才。
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有两个重要的接轨难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接轨培养,校内课堂的专业素养和校外行业的人才需求接轨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仍侧重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相对薄弱,且较为形式化。”[ii]随着融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作品的需求量激增,这对于编导专业的艺术作品市场转化带来新的机遇。校园电视台可以成为编导专业学生与实践接轨、与行业接轨的先行重要实践平台,将项目落地,真题真做,确保学生在跨入行业时“不落伍、不掉队”,并且节省行业培养训练的周期,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使用人才的双赢局面。
利用校园电视台的影视作品创作、传播功能构建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不但有效结合学生的大学阶段艺术创作作品,解决了大量作品的出口问题,而且通过项目化进行课程导向,对接市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大一以“认识实习”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依托,通过了解学院电视台整体组织架构,掌握电视台基本运营流程。经过作者对于江西本地高校以及安徽省、江苏省等地方艺术类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察发现,大多地方高校编导专业的大一“认识实习”环节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省市级电视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个环节的重要问题在于,倘若学生的量体较大,参观电视台不但会给本校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带来组织的难度,还会给电视台带来日常工作影响的的困扰。由此,江西服装学院在2018级编导专业改为进行江服校园电视台进行“认识实习”,通过观摩电视台的节目间设备和日常节目拍摄制作了解电视台的组织架构,掌握运营流程,从而达到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对口行业的基本业态目标。
大二以“专业实习一”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媒介,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分配电视台的各个栏目部门参与节目制作。经过大一的理论知识修养的培养和“认识实习”的过程,大二期间的实习教学任务则通过专业基础技能课程的训练,让学生有了“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处理”的作品流程概念,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向,将学生分配到电视台的各个栏目部门参与节目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单独承担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任务,而是具体参与全流程制作。这样的安排和设置是由于学生还处于学习艺术创作的初级阶段,必须通过不断的全流程学习深入接触电视节目的制作,从而达到了解并掌握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的目标。
大三以“专业实习二”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通过节目制作,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成立专门的制作团队,并配合新媒体运营,售卖包装节目,达到与行业接轨的能力培养。根据校企合作项目,筛选出适合放置于教学任务中的项目,以项目指导创作,真题真做,对接市场,从而实现校内完成艺术品到商品的转化。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校企合作的企业导师进行考核。
大四培养新生在电视台的平台实践活动,以“老生带领新生”这种自主团队培养方式,构架出模拟电视台培养形式的服务性平台。由于大四阶段的实习教学任务较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开展均在学生的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在这个期间,根据各个学生团队工作特点,带领新生的电视台平台实践活动,模拟地方电视台培养形式,达到学生自主完成团队培养训练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生在毕业阶段完成对专业的认识、技能的掌握、行业的理解等目标。
虽然在此路径下地方高校的校园电视台不但履行其宣传工作,而且还发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功能,但是作者在研究中仍发现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此路径尚存在一些问题。
校内实践教师的能力要求。在融媒体时代,高速更新换代的行业需求和不断更迭的网络技术对校内实践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本研究中,校内实践教师需要匹配与行业水准一致的专业技能和保持前沿一致性的灵敏度,但是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师普遍存在理论能力大于实践技术水准的现象,尤其是在校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运营过程中,单纯使学生自主化管理和运行必然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校内实践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及时更新前沿动态,从而更专业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能力培养。
项目化运行的落地保障。本研究的设想是基于整合校内外资源、校企合作的顺利有序进行的基础上。但是在项目落地电视台的过程中,作者发现真正的电视台节目完整制作是不可能落地到校园中去的,除非是部分节目制作内容需要在校园进行,其余的后期包装环节都将返回到电视台中。另,没有项目化进行教学指导,编导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都将成为一纸空谈。企业对于项目的要求不但有质量的需求,还有时间成本的把握。这还需要今后不断完善实践实习的考核制度,以达到项目化运行的落地保障。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须跟进时代步伐,不可固守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学会利用工作室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1],将校园电视台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致力于培养新型影视专业人才,共同促进学科专业创新发展。
注释
[1] 刘伟;段夏胤;李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为例.[J].新闻世界.2019:72-74.
[i] 唐永勇.地方高校廣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20、21+23.
[ii] 陈鸿瑞.融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1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