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目前对此问题的讨论较少,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体系。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的发展的现状与建议进行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里,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的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从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到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的进程中,要抓住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来进行。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内涵
1.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长期研究并由马克思发展创新后形成的一种人文观点。从其形成的历史上看,美籍犹太裔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总结之前的研究者的文本资料,创造性的提出了人本思想,这也是人本思想的起源。在此基础上,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将“人”作为单独的存在提出,指出了人是脱离社会、脱离群体、脱离实践的个体的人,但他所提出的“人”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在总结了前人思想的经验与教训后,马克思、恩格斯将抽象的人转换为现实的人,还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完整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内涵
(1)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中提到: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的服务的价值主体也就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建立的人本思想中,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的运用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性也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价值目标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人民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种马克思主义中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发展目标的观点也引申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目标。
(3)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价值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从提出时就明确了自己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实现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否正确的价值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也从发展之初就确定了其价值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种价值标准也就使得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时,共产党人始终将文化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否能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契合作为自己工作成效的检测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现状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了不断的发展,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也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1.从“人”出发,进行制度创新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之后,不管从任何方面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着制度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方面,中国共产党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制度,这种制度的提出就是从人出发,以思想文化方面为支点进行马克思主义人文文化观的渗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在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时,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从十八大以来,越来越追求着在文化自信中的制度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与发展。这一系列的制度的建设都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中国化的提供了实施基础与理论来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文化指导地位。
2.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根本在于用以给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在中国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文本文化观发展着中国,给予人民群众人文关怀。在江泽民时期,提出了“文化下乡”的活动,自从1995年10月发起以来,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文化下乡”活动中,各省剧院、社会组织等开展了一系列的“送戏下乡”、“送医下乡”、“送网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带去了先进的科技与理念。在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不同的突发自然灾害中,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为工作指导方针进行了抗震救灾。这些以人文关怀为主的活动,都以人为本的贯彻和发展着中国共产党的“民心”。
3.重“人”以情,打造文化氛围
文化是无形的、是抽象的,需要用文化产物把文化幻化为具体的、可观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指导下,打造了一系列的文化产物,將“人”味贯彻到文化产物之中,打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氛围。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农村建立了“农家书屋”、“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场所;城镇建立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文化场所。高校中也在文化号召下,以不同形式呈现着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在吉首大学中就以学生视角打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师传身教的形式,而是以文化氛围熏陶为目标的吉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园,用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为形式,打造深厚而轻松的文化氛围。
三、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发展建议
1.深入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制度建立
目前,虽然人本思想的观念已经渐渐的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治国理政的思想观点,但却还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制度化文件,这种无制度化保障的单纯思想观念发展是没办法立足脚跟的,很容易出现偏离和异议。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在中国化过程之中,若想很好的与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必须要制定规范的制度文件,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文文化观中国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术界也应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由实践研究更多的转化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多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与理论基础。
2.坚持以人为中心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的落脚点在于以人为中心,固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的落脚点也应该放在这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馆时必须以人为中心进行发展。在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时要注意深入群众中去了解,从群众群体中了解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便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自己的思考,达到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中的效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中的真正的做实的一个文化理念与文化发展。
3.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一大重点便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讲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无论是制度上、氛围上还是创新上都应该落在实践上。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实践中应该实事求是、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要把制度、观念、理念化的东西都落到实地上,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最终能够成功的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文化观中国化提供帮助。
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是共产党人很早便提出的一个思想观念,是人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观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中国现阶段实际为出发点,能够更加契合实际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周泗琴.马克思主义人本文化的内容和特点[J].社科论坛,2014.28
作者简介:
苟才益(1995--)男,彝族,四川省攀枝花市人,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