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越
摘要:三环外交是1948年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对外政策,它标志着英国传统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即光荣孤立已不再适合英国的发展前景。三环外交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两次大战期间的实际情况使英国欲保持传统孤立不再可能。二是二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使英国更加认清现实,欲维持大国地位需与各方联合。同时,各国间因相互交错的利益关系为三环外交的形成提供可能。三是长久以来的殖民历史与共同的文明积淀,为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美国及欧洲各国间的合作提供了链接纽带。
关键词:三环外交;英国;国家利益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政策。他指出:“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英联邦、英语世界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 。”这“三环”中的英联邦是英国充当大国的重要资本,是三环外交的根基所在,英美特殊关系则是三环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联合的欧洲是英国必须借助的一大支柱。下文笔者将从英国传统外交的不适用性、国际各方“配合”、英国与“三环”各方的历史文化渊源等三个方面对英国三环外交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
光荣孤立外交的不再适用
英国传统的孤立外交政策,与其地理位置有关。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英吉利海峡一定程度上減免了来自欧陆的威胁,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英国长期以来采取光荣孤立政策的主要原因。但英国的孤立政策并非全然与世隔绝,而是如英国海军大臣格申所说的,“我们的孤立不是软弱的孤立,也不是遭到蔑视的孤立,那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而且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采取按自己意愿的行动。”英国利用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发展海军力量,建立殖民体系,形成广泛的海外关系网,并以此发展其经济实力,即可说明这一点。英国的孤立政策以英国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权衡其孤立程度的标准,尤其是在欧洲范围内,可以说,英国不希望欧洲出现与自己匹敌的国家,即英国孤立政策旨在维持欧洲均势。
但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孤立政策已不再适用于英国发展需求。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实行是以其强大的国力为前提的,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与英国匹敌的竞争对手,英国仅凭自身的力量已不能应对德国的挑战,因此,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对外寻求合作。1902年,英日同盟的建立是英国放弃光荣孤立的重要一步,而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标志着英国最终放弃了光荣孤立。二战后,英国的残局更是证实了孤立外交的不适用性。二战后,英国实力受损,“损失了1/4以上的财富,欠下了120亿美元的外债,有76万军民丧生,400万栋房屋被毁,船舶吨位减少到仅及战前的一半左右。”另外,战后,欧洲不再是世界格局的中心,取而代之的以美苏两强并峙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之中,英帝国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战后殖民地各国爆发民族民主革命,使英国面临“后院失火”的危险。英国的经济在战后陷入低迷,军事力量也损失严重,在这种处境下,英国很难用有限的实力再去维持其庞大的殖民体系,因此,英国对殖民体系不得不实行某些收缩和退却。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目的及需要也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这迫使英国面对现实,顺应历史潮流,允许殖民地独立,以确保它们可以与其保持尽可能好的关系,最大程度地维护英国在原殖民体系中的利益需求,实现英帝国平稳地向英联邦过渡。另外,二战后实力变强的美、苏两国对英国构成了巨大压力,为此,英国只有设法驾驭一个联合的西欧,才能提高自身的战略地位。
二战后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实力的不断减退,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确立给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小的打击,迫使其不得不改变此前以守欧洲之均势为主的孤立外交政策,举目四顾寻求合作。
战后国际间利益互求
“三环外交”得以形成,除英国的积极奔走呼吁外,其所涉及的对象也因不同程度度的利益关联诉求于英国,构成了一个相互需求的互动链。
首先,英联邦各成员国及殖民地附属国脱离英国控制是必然趋势,但它们很难立刻断绝与英国的联系,在战后初期它们在经济、防务等方面仍然需要英国的帮助。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英国开始发展英联邦制度,通过英镑区和实行帝国特惠制的建立,向殖民地和各自治领各国投资,进行经济和文化渗透,以加深它们与英国之间的依存关系。战后之初,自治领和新独立的国家也乐于购买英国货,希望通过依靠英国的援助和与英国的传统贸易关系来摆脱战后的困境。
其次,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对英国有某种依赖心理。近代以来,欧洲大陆的重大事务无不有英国的参与,每逢危机,西欧各国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英国。二战期间,以丘吉尔为首的战时内阁坚决执行抵抗德国的政策。此外,在英国的帮助下,一些西欧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知名人士在英国组织流亡政府和抵抗运动,重整旗鼓、光复失地。英国与西欧各国在战时形成的这种联盟关系为战后的联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西欧各国普遍经济凋敝、政局不稳,它们为重建经济、稳定秩序、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及消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急需美英两国的帮助。当时最有能力援助西欧的无疑是实力雄厚的美国,但英国的帮助也并非可有可无。英国海外联系广泛、历经几个世纪积累了处理世界事务的丰富经验,加之它战胜国大国的地位及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这些都是西欧各国乐于借助的。尤其战争结束后,美军大批复员撤离欧洲,美国对苏政策及全球战略尚未明朗时,英国早在1944年便研究表明态度,即复活后的德国和苏联将成为英国在战后的主要敌人。因此,在地缘优势及同样处受到苏联与国内共产主义势力的威胁下,西欧自然乐意英国充当联美抗苏的代表人。
再次,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定位虽不及英国来得迅速,但其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主宰世界的总体构思是明确的。美国认同英国关于苏联是其强大敌手的判断,但若同苏联展开全球性的较量,就必须借助英国。这主要是因为战后西欧各国破败不堪,“法国无力起到明显的积极主导作用;战败国德、意更是无法蛊惑于欧洲舞台;甚至在法国和意大利内部因为左派力量参与执政还引起难于调和的社会分歧,”只有英国尚保持着一支象样的军队,尤其英国的海空军仍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又因英国广泛的世界联系和影响及其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都是美国所垂涎的,美国军界领导人曾经坦言:如果没有英国的基地,他们就不能对欧洲和亚洲大陆发动一场进攻。尤其是美国反苏的重点在欧洲,要借助西欧的力量首先需要通过英国的桥梁作用,由英国牵头将西欧联合起来。
战后英国为恢复及保持其大国地位维持欧洲均势,放弃孤立外交,与各方紧密关联。欧美各国和英联邦各国亦因战后国家恢复及抗衡苏联需借英国之力。因此,国际间交互的利益关联为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形成也提供了客观的现实条件。
“三环”间的历史文化渊源
战后世界变局的客观现实是英国三环外交形成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英国与欧美国家间长久相似的文化积淀一定程度上也让他们相互认同、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长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三环”间的合作提供了精神层面的连接纽带。
三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是英美特殊关系。对于英美关系,时任英国首相的鲍尔温在展望英美联合时提及,不论任何时期,任何地方,美利坚合众国都是抵御战争爆发及阻碍危机最佳的合作对象。同样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亲密顾问霍普金斯也肯定了两国在大方向利益的一致性,“美国和大不列颠在世界政策主要问题上,现在和永远都要意见一致。”两国之所以认可对方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或在某些问题的处理政策基本一致,这与欧洲的移民历史和因此衍生的相似的文化背景有一定關系。首先,从欧美各国关系发展史来讲,英国人是北美的第一批外来移民,且随着欧洲移民的不断增加,北美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英语为基础、以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为背景的美利坚民族。由于这些移民基本是来自欧洲英格兰等地的清教徒,因此,他们的文化思想基本与母国保持一致,这样,欧美国家在文化上就具有同源性,各国在思想认识、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均具相似性。此外,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密切交往,使得两国人民也有了某种心理上的亲切感。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使得欧美各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紧密联系。
英国三环外交中另一重要的一环是联合的欧洲。欧洲联合的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欧洲历史,“欧洲联邦”、“欧洲合众国”、“欧洲邦联”等思想和运动始终贯穿其中。这很大程度上与欧洲文明同源于希腊和罗马文化有关。“罗马帝国给了其所属地区一个深深的烙印,无论欧洲的民族和语言如何复杂,每个民族都以大体相同的方式接受了来自同一渊源的文化。”此外,欧洲思想文化的另一来源是基督教。基督教在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得以在欧洲广泛传播。即使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仍得到各国的大力扶持,由于基督教具有普世主义的传统,即普度众生,因此其教义被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以求拯救世人。在这种普世主义的感召下所进行的几次十字军东征,同样
“增强了西欧世界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欧洲各国正是因为共同继承了辉煌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彼此之间才有了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又因为它们同信奉基督教,有着相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就为日后欧洲的统一运动奠定了文化和宗教基础,同样的,也为英国联合欧洲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可能性。
英国三环外交形成的原因,从客观现实层面讲,不仅是英国因世界局势变化促使其放弃孤立外交,寻求外方合作以维系其大国形象的利益要求,同时三环各方也因不同程度的利害关系有求于英国,这便促成了三环间密切联系的关系网络。从精神层面讲,相似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文明起源使英国与美国及欧洲(西欧)有相似的价值观与情感认同,这在某种程度影响着他们在利益抉择上的互补性。由于英国长久殖民,对殖民地和自治领地的政治尤其是经济影响较大,使英联邦各国短期内仍需依赖英国。综上,为英国三环外交形成的背景。
参考文献
[1]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冉隆勃、王振华.当代英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高英彤.帝国夕阳——日渐衰微的不列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5]计秋枫.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与思想渊源[J]世界历史,1998(01)
[6]纪胜利.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J]求是学刊,1995(04)
[7]马瑞映.新欧洲政策与英国“三环”外交的形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6)
[8]张瑾.“三环外交”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
[9]姬国伟.略论英国“三环外交”政策与欧洲新均势的形成[J]社科纵横,2006(06)
[10]刘亚轩.二战后英国三环外交出笼之原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06)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