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琴 何家伟
2020年9月20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承办的“清华—北大—南开—社科院经济史学沙龙”在腾讯会议召开,会议以“国家能力、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为主题展开讨论。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研究员发表致辞,他指出,做现实经济研究和史学研究可以高度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国家、社会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时强调要把经济史与思想史融合起来,共同合作,相互促进。作为沙龙的倡议者之一,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李伯重教授介绍了此沙龙的历史缘由,因疫情影响沙龙在线上开展,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参与其中,使得沙龙的规模和质量跃升。同时,他寄希望于各位青年学者要多交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荣休教授蕭国亮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沙龙创办的价值及意义,还特别指出经济史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会议发言第一阶段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王玉茹教授主持。北大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副主任郝煜在他的论文《从火耗归公到钱漕改章:政府间的可信承诺问题和财政合理化改革的成败》中探讨了清代两次财政理性化改革——雍乾时期的火耗归公和咸同时期的钱漕改章——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应。两次改革的起点都是“蒙住眼的分权”,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推行一种“睁开眼的分权”,文章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为什么财政合理化改革会在某些情况下发生,而不会在另一种情况下发生,以及谁是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周琳在《基于国家能力的视角观察清代重庆市场的兴衰》中以清代巴县衙门在市场中的表现为考察对象,从财政汲取能力、司法能力、市场保育能力、合法性能力等不同视角来探讨国家能力的不同,指出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去做历史评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登高在《基层自立与国家能力:制度基石与历史逻辑》中就朴素的民间自治与基层自治、民间自治的产权制度基石、基层自治支持国家能力:内在逻辑与历史实证、朴素的经济自由主义在日益强化的政府控制趋势下式微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所有结论都建立在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基础上,题目宏大,视野开阔。
会议第二阶段发言,主持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院、《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主编魏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能力建设——汲取能力的提升及其基础的培育》中指出提升国家汲取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建设新型财税体制与金融体制;改造汲取能力的所有制基础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龚关的论文《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政府主导到有限监管——基于中外农村金融发展史的视角》立足于农村金融制度的内在逻辑,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比较德、法、美等欧美国家、中国国民政府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以及新中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指出中国农村金融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其解决之道。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刁莉以《历史上的遗产与国家的作用初探——以东欧国家转轨为例(1992—2000年)》为题,指出东欧各国的“历史遗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各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主义阶段以前,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中形成的国家、社会、民族的特性。第二方面是指社会主义阶段,也就是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转轨前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它们从社会主义时期继承下来的所有遗产。此外,转轨经济中的国家作用同时兼有两者不同的作用,既有克服在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市场缺陷”,又要努力弥补市场发育的不足,培育市场。
会议第三阶段发言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杜丽群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授周建波在论文《中外文化交融、制度创新与盛唐产生》中谈到中国的中古时期没有发生科学技术方面的大突破,但由于凝聚社群的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出现了为后世所艳羡的盛唐气象。盛唐的产生归功于这一时期形成的佛化、汉化和胡化——即印度佛教文化、本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多元文化环境。不同文化的优缺点不同,在乱世和大一统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雷鸣副教授在《乡绅和基层治理转型视角下近代山东新教传播和经济社会转型》中指出,士绅是地方社会的基石,其对于维持地方社会的秩序和经济社会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族、村社武装组织等是乡绅发挥职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阿风教授的论文《从田宅交易契税税率的变化看明清时代的“找价”问题》从土地交易契税税率变化的角度,分析了“找价”惯例形成与扩大化的原因。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家伟教授在《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收入提高的联动关系——以四行利润指数为线索的考察》中指出经济增长对金融业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收入有着一定的影响。金融健康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健康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提高这三者能够形成联动关系。而这一切又依赖于国家的强大、社会的稳定、以及从业人员教育素质高低等内外因素。同时,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性质以及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决定了金融资本发挥的作用不能被无限放大。在每一阶段发言后,《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任仲伟民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席天扬助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隋福民、副研究员樊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珏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宋丙涛教授分别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了专业点评。
在闭幕式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张亚光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王玉茹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叶坦教授都表示,此次沙龙突破以往传统的交流方式,采取线上研讨的方式进行,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选题覆盖面广,能够呈现出中国经济史学方方面面的学术成果。其中王玉茹教授指出,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突破教条主义,用市场经济的共通性理论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经济学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她希望从事经济史学研究的青年学者,要共同维护学术生态,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基础,和谐共融,避免恶性竞争,传承良好的学术传统,才能促进学科的繁荣。叶坦研究员表示经济史学在此次沙龙中呈现出多学科发展趋势,学者们应当充分把握学科发展新动向,注重研究的系统性与延续性。她认为只有突破教条主义,古今贯通、中外融通、两史打通,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史学的发展。
周建波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清华—北大—南开—社科院经济史学沙龙”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三校一所的良好合作,会议不只局限于三校一所,更承担着推动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重要使命。经济史学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完善学科发展短板,鼓励跨学科合作,强调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努力促进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繁荣发展。
作者简介:刘荣琴,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何家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 刘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