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刚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2014年,我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事业飞速发展。2018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发〔2018〕32号文件。《意见》的颁布对如何促进双创升级提出新要求。2019年在浙江省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孙春兰副总理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发展能力。”[1]在双创升级背景下,双创育人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全面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发展,才能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地的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更需要严格遵循国家教育理念的标准要求,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基础,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努力。通过将企业资源融入到对双创人才的培养中,能够促进产教融合更进一步发展,提高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为何要融入学校发展,企业为何要融合学校教育发展,企业怎样融入学校发展,这些问题始终是制约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搭建起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找准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2]。
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式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创业平台服务管理质量不高、创业资源稀缺、创业师资力量薄弱、创业项目质量不高、创业成功率不高等。而企业发展也需要更高的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2018年国务院颁布的《意见》对于指导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升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指出:“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虽然是创新主体,但是企业的人才优势不如高校集中。企业创新创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大学科技园资源,走了创新创业发展的捷径。而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中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成为了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想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则必须要重视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
培养双创人才不仅要求其具有创新相关的素质与能力,同时还需要其具有进行创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需要。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双创人才,摸索出更为有效的转型升级策略,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服务。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经过双创培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从机制到人员、资源、信息资源的综合性合作过程。企业资源参与双创教育实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学生注册企业创业实效、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三方评估等形式考核双创教育的实效性。企业资源融入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企业资源参与双创教育闭环图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资源参与双创教育闭环图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同企业、不同类型公司、不同项目参与双创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手段、深度和最终效果与学校性质、专业性质、学生禀赋有一定关系。在实际的产教融合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开展具体合作。企业资源参与双创教育功能列表如表1所示。
3.1.1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教材内容根据任务进行编排,将实际的工作内容、过程作为引导,把教材的整体框架实现项目化、任务化。按照项目的组成部分,将教材划分为若干模块,比如对项目业务的介绍、项目设计、项目构建等,再将不同模块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锻炼实践能力。
3.1.2 教学内容项目化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项目化教学,利用完整的教学项目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这样的目的是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这样的方式来让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紧密地结合,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 校企合编针对性教材
深入岗位一线做好工作调研,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来确定教材的大纲以及实际内容。通过学习这样的教材,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也会更高,让企业能够有更多优质新鲜血液的加入,实现校企共赢。
企业项目的双创教育使用可以分为以下3种。首先为将企业的项目作为教学的项目案例,可以用作学生设计案例教学,可以用作预算案例教学,也可以用作思政案例教学,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授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提高毕业学生的适应能力,成为更高水平的学习检验[3]。其次,把部分项目或产品交由学生来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做出产品的感受,以及自己产品的市场价值。最后,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企业可以从追加资金、指导服务、提供市场资源等方式进行帮扶引导,帮助大学生稳定、快速成长。
教师是做好双创教育升级发展的关键。双创需要升级发展,倒逼着企业需要创新型、开拓型、创业型人才。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要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动。有学者认为,“职业院校要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就要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就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而要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关键是要有一批专业强、技术精,上得课堂、下得企业的‘双师型’教师。”企业拥有众多的人力资源和高精尖人才资源,企业的人才资源可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师资力量。聘用企业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解决了教师构成单一、来源单一、教师双创素质不高等问题,弥补了高校双创教师师资整体实力。
表1 企业资源参与双创教育功能
3.3.1 企业的技术人才可以指导学生项目开展
大学生创业项目由于缺乏市场的深度检验,这决定了尚未创业就已失败的命运。如果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把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聘为职业院校的创业导师,企业技术人员可将企业中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开展创业项目分析,这对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或基层管理者还可以传授他们的工作经验、服务理念、生产流程、推销技巧和营销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快速走出创业死亡期。
3.3.2 企业的高管或者创业者可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们传播企业家精神,传授创业精神
企业的早期创业者、开拓者可作为职业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创业导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杰出的企业家都具有拼搏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为以及心路历程对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校方需要积极地联系当地知名企业,一方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3.4.1 双创教育拥有高质量载体或平台至关重要
企业的创新创业载体为双创教育的实践教育提供支撑,高校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器也为企业发现创新项目提供资源。当前各高职院校建立起许多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各自的功能也稍有不同,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以往单一的校企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企业数量增多、平台内部孵化机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的内涵更加丰富等。
3.4.2 校企合作强化双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实践基地以及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与各知名企业在校内与校外构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借助企业在社会中的优质资源,建立功能齐全、专业程度高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实验室,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方面实践环境的不足。
3.4.3 依托校企共建平台,让学生感知双创实践
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高校科技园创业园建立孵化器、众创空间或加速器,助力创业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在实践平台内,学生拥有双导师指导,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学校以及企业的资源,结合现有的条件,用最低的风险、最小的成本来进行创业实践。学生也能够通过组建团队,在大学科技园注册、创办企业,或研发新产品。
3.5.1 国家、社会及高校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制度拥有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权威能力以及规范能力,同时兼具极强的引导效果,为此国家、社会、高校都应为双创导师制度提供制度方面的支持。
首先,为双创教师提供教学的渠道。当前高校内所谓创新创业导师主要是专业导师,或者辅导员充当创业指导教师,高校双创导师有自身“缺陷”。我国在双创导师的培养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已经有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教育专业,但是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创业的需求。为此,在国家、社会、高校方面需要给予创业成功者以及各企业管理人员支持,使其能够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服务。
其次,高校也需要对创业指导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型导师队伍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支援和帮助。高校方面需要增加资金,增加对创业导师的培训,让企业能够与高校教育实现紧密的结合。双创导师需要与创业成功者进行积极的交流,丰富导师自身创业经验。
最后,双创导师也应积极参与创业,丰富创业实践经验。导师通过亲自进行创业能够提高自身对创业的感性认知以及理性认知,更能够提高自身创业实践能力。在进行实践创业的过程中,导师需要与具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合伙创业,学生发挥年轻优势,导师发挥智慧优势,合伙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5.2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导师不仅指的是一种社会角色,更是这个角色的责任承担者。导师在广义方面的理解为从事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的人,在狭义的方面的理解则是接受过专业教育与训练的人,后在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通常对导师的理解更加倾向于狭义方面,认为导师仅在学校中从事教育工作,而忽视了传授知识与经验的人。
高校方面需要落实“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双创导师积极地走出校园,深入企业一线,提高自身创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入在社会中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扩大导师的队伍,让双创导师具有多样性。企业方面也需要配合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支持导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鼓励企业管理者到高校中进行创业指导,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双创导师的综合能力。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建立起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强强联手”(大企业与大学校结合)和“大手拉小手”(大企业与小学校拉手,或者大学校与小企业合作)即“双手”计划。高校方面需要着手为小微创业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等措施,加强对社会企业的吸引能力,将企业引入高校,方便学生实习实训和项目研发。高校方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对双创人才的培养之中,聘请专业人员全场参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企业文化融入双创教育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实现融合,与专业课程保持有效衔接,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为此,高校方面需要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合理地开展双创教育,具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最后,优化对学生的考核与导师的考评,鼓励导师积极地应用新型创业教育方法,合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数据技术等进行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保障企业的利益。多年来校企合作雷声大雨点少的关键问题就是学校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企业的利益。校企双方要想实现深度合作,做到产教融合,企业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企业的本质虽然是追求利润,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资源来源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这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还需要国家为企业发展制定专项的财税政策,落实好财税激励政策,让企业既安心生产,也甘愿教学,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多方合力,协同促进,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贡献各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