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焱婷 杨杉梅
(1.保山市博物馆,云南 保山 678000;2.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流动博物馆是基于传统博物馆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内容简洁、展览规模短小精悍等突出优点,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背景下,流动博物馆已成为当下对人民群众实施爱国教育和宣传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就之前来讲,博物馆展览方式多以固定永久陈列和临时展览为主,以此推动其宣传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中华民族历经长期的发展,不仅拥有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遗存,而且也蕴含了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博物馆陈列的藏品正是上述内容的直接体现[1]。同时,博物馆还具有权威性特征,尤其在我国日益崛起和共筑中国梦的背景下,博物馆具有的功能也从以往公共服务场所向更宽阔的方向拓展,承担着弘扬家国情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艰巨使命。基于此,流动博物馆应运而生,并依托其简明扼要和灵活多变的优势在社区、部队和学校等予以了广泛的应用,是当下民众接受教育的常用模式。以保山市博物馆流动巡展为例,在2016至2019年期间,先后进行了《西南丝绸古道——永昌道上的文化遗产》、《不可言说的历史——触摸陶瓷 认识历史》和《党的光辉历程》等流动展览,使得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获得了深刻的影响与触动,推动者民众向积极向上和健康文明的广阔时空的探索,是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得以形成的重要路径。
流动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是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场所,围绕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等内容,在实物标本展示等多样化方式的依托下进入到校园中,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科学精神的形成和科学素养提高的教育[2]。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以青少年为面向培养其爱国主义的教育主阵地,不仅其藏品标本资源较为丰富,而且由于其展品都是经过国内权威专家和学者检验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流动博物馆配备了专业的制作团队,能够立足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喜好推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普及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流动博物馆也是青少年参与科学实践的一种有效路径。此外,流动博物馆除了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外,也在普通民众生活中有所深入,并在注重民众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了其感观认识,形成了对民众科学探索的吸引力。博物馆中有关科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也由以往在博物馆中固定展览转变为依托流动宣传展板和宣传册发放的形式进入到了民众的生活当中,既促进了流动博物馆科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又提升了流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丰富性。
博物馆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青少年教育中其作用尤为凸显,是对学校教育予以的补充与延伸。就学校而言,学校是具有计划性和组织性的教育机构,不仅有相应的人员和部门来负责学生的教育活动,而且也是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的社会活动,有相对完善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体制为支撑。博物馆具有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然而,从客观角度来讲,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两者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载体存在差异,围绕书本为核心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学校教育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却存在不足。流动博物馆恰恰是对此弊端的补充与完善[3]。2018年,保山市博物馆在保山学院、水寨中小学、板桥中学、龙陵一中、龙陵城关中学等地开展活动,活动包含流动展板和触摸陶瓷器等,丰富的藏品为流动博物馆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升。其次,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而流动博物馆教育则将学生置于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流动博物馆展览不仅创设了相对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帮助学生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最后,流动博物馆教育形式相对丰富,灵活性和生动性更强。2019年,保山市博物馆在隆阳区第三小学、隆阳区第六小学、小羊邑村完小、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山第八中学、天宁社区、勐蚌村社区等地进行展出,活动不仅以流动展板结合触摸陶瓷器的实物的方式开展,同时还根据不同节日、年龄段设计社教活动,例如剪窗花、画扇面、制作铜盒、绘制陶器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其成效也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流动博物馆在其自身优势和独特性支撑下推动了其宣传教育功能的逐步完善。伴随着社会浪潮的高速发展,流动博物馆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想要得到充分的发挥,还需要以工作方法上为着眼点进行探索和改进,从而确保创作出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形式更能契合大众的喜好,为流动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