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荣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宁夏 吴忠 751100)
引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得到全面提升。数学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渗透课堂活动,利用此构建高效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与品质,在未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数学素养,则是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可以利用此解决未来生活中存在问题。课堂教学中,坚持低能耗的原则,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掌握知识,提升知识应用能力[1]。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若是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知识教学,会增加学习难度,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的构建,则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使学生在轻松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高中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比较严重,日常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成绩,忽略学生素质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会出现能力与素质不均衡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日常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若是不遵循此进行课堂教学,则会影响国民素质,无法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坚持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利用此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实现教育的唯一途径。由于成长环境与学习背景不同,学生数学基础也就不同。进行数学教学中,利用个性化教学,体现学生差异,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个性化教育行为的实施,符合核心素养教育,实现因材施教。
例如,《三角函数》内容。三角函数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难点。很多学生对这一内容学习存在排斥情绪,认为学不会。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活动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分为三个层次:A组,学习能力强、基础牢固的学生;B组,学习基础一般,应用意识差的学生;C组,基础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实施教学行为时,根据三组学生学习情况,制定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围绕适合的教学目标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活动中,以三组学生为根本,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此进行探究学习。分层教学法应用、满嘴所有学生学习需求,展示出数学教学价值,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奠定基础,以此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从而掌握理论知识,了解数学价值[3]。以生活化教学方法为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结合在一起,利用熟悉的内容作为入手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意义,从而提高知识应用意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存在的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这一知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重要性。教师:我们用一根绳子固定在一个班级椅子的四条腿上。将绳子拉直,如果两条细绳相交,是否可以说明四条腿的低端在同一平面上呢?当教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实践,用绳子对椅子的四条腿进行固定,以此分析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效果,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教学评价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将此应用在教学行为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态度等等进行全面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综合评价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提升数学能力。此外,引导学生互评、自评,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问题,学习别人的优点,以此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实现素质教育要求。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低消耗、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实施教学行为,以此实现高效课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