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 年》中对加强乡村繁荣,促进农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进行详细的全面规划,特别提出了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促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和健全文化服务体系等。国家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挖掘和重塑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特殊功能。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目前,传统乡村文化的抢救、挖掘、传承和发扬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理论工作者探讨。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许多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淡薄,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同化,正日益掩盖和失去其应有的光芒,忽视了其应有的重要性,不懂得传承和挖掘,保护意识逐渐弱化,导致了传统乡土文化的流失甚至破坏。农村农业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发展的命脉,悠久的传统乡土文化在我国尤为显著,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但这一文脉正受到现代化和工业化变革带来的考验,承受着危机。表现在:文化存续危机、文化失序危机、文化功能退化危机。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快速推进,乡村传统文化陷入生存困境,部分面临存续危机;乡村文化在享用、传承中形成维护乡村社会有序运行的秩序,主要包括从生产、精神、行为三个层面构建乡村社会民众生活画卷,目前这三种文化秩序呈现不同程度危机;个体社会化过程不再局限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形塑,其规范约束性遭遇挑战,乡村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逐渐不为乡民认同,借助其调节社会生活和心理情感的需求随之降低,其文化功能出现退化危机。
在我国农村有许多的乡土文化遗产,民众由于在思想认知上的误区和缺陷,遗忘、损毁和政策不到位,政府主导意识不强,民众难以完成对乡土文化继承并加以保护,资金上投入不够,对于需要加以修缮的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不到保护和挖掘,使之濒临失传。
另外,传统乡土文化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忽略,很容易被失传、埋没和遗忘,只有通过挖掘和整理才能发扬光大,但从事研究乡土文化的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从而导致乡村文化发掘不力。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在品牌推行上,还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机制,如对县、乡镇或村为区域的乡村文化特色内涵的保护、挖掘、宣传力度不大,措施不强;对乡村文化价值认同、价值提升、特色文化与乡村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舆论和宣传引导乏力;对乡村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留用、管理等机制建设滞后,措施不到位等已成为我国当前乡村文化振兴急需解决的硬伤和短板。
在实施乡村振兴中,要提高对乡土文化保护的认识。一是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不同形式来提高全社会对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视、传承和保护,要培养公众对乡土文化认同,重塑乡土文化情感。二是要构建民众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机制。三是要高标准保护乡土文化地标。要通过设立村乡土文化博物馆、展览馆,收集有传承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物器,传承乡村文化起源和文脉,通过编写村志、生活实物,记录下村民生活历史轨迹,用地方传统文物来反映厚重的乡土历史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地标。
要进一步发挥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把乡村传统村规和民约的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乡村文明公约、村组织管理规范有效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促进乡村繁荣和和谐稳定;要在乡土文化上有认同、有传承,凝聚智慧,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要通过利用和传承民风民俗的发展产业,加强产业融合,实现脱贫致富,带动乡村振兴,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
传承各种传统技艺,包括一些手工艺、民间文学艺术、杂技艺术等。可通过加强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工作,开发乡土历史文化教材,在村民、中小学生开设当地乡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课程,加以培养和培训,把乡土传统文化和技艺融入到时间和课题,植根在村民和下一代的脑袋中,进一步增强乡土文化认同感。
传统乡村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在县、乡、村三级要配备专业人才队伍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二是加强乡村遗传和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扶持开展传习活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等工程,培养一批遗传、非遗传承人才队伍;要加强乡村乡土民营院团建设,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通过送戏进万村等传承发展戏曲艺术,促进乡村文化蓬勃发展;要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建设,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文化团队、协会,发挥乡村文化热心人、文化骨干的作用;要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引导群众文化辅导员深入乡村开展志愿服务。
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对传统乡村文化品牌的弘扬和保护,进一步挖掘优秀的灿烂的农耕文化遗产。一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展示馆,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平台。二是列出传统工艺项目。通过推动农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增强乡村文化品牌的竞争力。三是建立保护档案。通过推进非遗抢救性记录,建立农村濒危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
打造乡土品牌,必须做好文化遗产的展演、展示活动,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传统乡土文化品牌,把传统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使乡土文化以活态化的方式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擦亮遗产品牌,适度引导资本下乡,在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上下足功夫,把我国现代文明和传统农耕文明优秀遗产要素结合起来。
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换中市场潜力巨大。一是发挥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乡村文化遗产项目、民俗节庆等,结合实际打造特色鲜明的传统乡村文化产业。同时,鼓励非遗衍生品开发,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二是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乡村民俗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民俗活动,打造文化旅游活动,让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在现代乡村社会再次焕发生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需注意乡村文化产业必须以特定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为基础,植根于乡村文化环境,力戒东拼西凑、东施效颦。同时,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档升级。
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机制,强化责任,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合理利用与动态保护。一是实施把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捆绑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推动乡村非遗传承。二是实行标准化建设。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标准,推动乡村非遗保护的精准化。三是构建动态的监管模式。构建市、县、乡镇、村四级监管和责任体系,以"属地管理"进一步强化基层责任意识,发挥了基层政权组织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四是更加关注小农户与遗产发展有机结合,各遗产地政府要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升扶持小农户增收空间,让农民在传承中获益,让遗产在保护中发展。五是注重宣传工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农耕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通过多形式的交流活动,提升遗产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