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源 张宝林 王辉 韩礼泽 张美琪 傅子康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在《木兰辞》中花木兰从军的初衷是她不忍心父亲在战场上受苦所以选择了替父从军,这一举动是对家庭做出的自我牺牲。打仗时, 木兰英勇作战, 保家卫国, 体现了她的耿耿忠心。她始终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甚至是生命。所以《木兰辞》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 即个人要对家族长辈尽孝, 为国家尽忠。[1]
而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作为迪士尼第一部完全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电影,尽管可以看出迪士尼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全方位的了解中国,但还是带着很多明显的美国特色。使得这部电影更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在故事情节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木兰在自己的独白中这样唱到: “Who is that girl I see, 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me?Why is my reflection someone I don’t know?...”整首歌都充斥着木兰的个人主义精神, 是一种在人生的迷茫期, 因为达不到父母期望, 而去探寻如何找寻真正自我的真谛, 迫切想要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景[2]这一点与《木兰辞》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根本目的截然不同,在电影中花木兰更渴望去追求真正的自我。如果与迪士尼之前的作品对比,可以看出来这一点迪士尼是一直没有改变的,美国式的花木兰更多的像一个公主,在剧情中难免会遇到坎坷,但是她和她的小伙伴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了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从中国古代作品《木兰辞》中可以很明显看出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全文,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一直都是男性的附属品。从文章的叙述顺序也可以看出来,等到木兰战争胜利后,首先是回到朝堂接受封赏,这个时候哪怕木兰已经获得了战功也无法以女儿身面对天子和天下百姓,而后一句“木兰不用尚书郎”也能体现出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试想如果花木兰以女儿身接受封赏是不会得到这样一个职位的,反而会以一个“欺君”之罪论处。
相反在美国,美国历史上曾产生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不仅触动了美国的法律和宪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3]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凸显女性的重要性,迪士尼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将花木兰的女性角色凸显出来。安排花木兰对单于的决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美国女权运动的作用,可以看出迪士尼选择《花木兰》来打开并迎合中国市场是双赢的,因为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这样一个形象对于中国市场的第一印象无形中加了很多印象分。而对于美国本土,该片于1998年上映,当时中美交流并不深入,所以这部极具中国特色的电影在美国上映无疑会满足美国观众对于这个东方神秘国度的好奇心,并且在这其中女性角色的地位是极高的,花木兰在影片中可以说极大的影响了战争。女性作为主角出现在电影中是符合当时美国社会趋势的。
20世纪90年代后, 由于全球化的经济交往和信息传播的途径和速度的发展, 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愈发呈现出一种“一体化”的趋势, 而且这种趋势正在从经济领域向外逐渐蔓延。中国的《木兰辞》所承载的中国本土文化也毫不例外地被剔除了历史情境和生存的土壤, 整合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之中。如果我们坐以待毙,“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形势很有可能会愈演愈烈。中国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可能成为他国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我们应如何创新, 采取何种形式包装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 使之赢得大众欢迎, 飘香墙内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