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阳
(麻城市融媒体中心,湖北 麻城 438300)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速,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对新闻采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大量信息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更完善的采访技巧和创新能力。
新媒体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综合发展之下的产物,它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载体。对于新媒体来说,它在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作用下,能够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和渗透力,从而在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当中更好地发挥着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中,并且以不同的媒体形态来进行着生存,例如:手机短信、移动电视和数字杂志等。新媒体的出现,对各行各业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都非常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行业也要结合新媒体的环境来进行工作的探索和创新,以此来更好地推动新闻采访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新闻采访工作的开端就是获取新闻线索,尤其是在新媒体新时代,要想为新闻采访提供重要基础与前提,就必须主动寻找新闻线索。一方面,新闻采访者应善于通过调查、走访,或者与他人沟通交流来挖掘生活中隐藏的一系列新闻线索,尽可能多地获取新闻信息,并通过深入挖掘、科学编排来使其成为有价值的新闻。此外,要重视自身新闻敏感度与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以此来收集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准备工作不论是对采访效率还是成果都具有直接影响。在正式采访之前,要明确采访主体、目标,针对可能提出的问题,制订一系列简单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够始终做到紧扣采访主题,促进工作有效性不断提升。同时,还要提前了解采访人的相关背景,注重良好氛围的营造,以此来确保整个采访过程能够轻松、高效进行。此外,在采访中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融入,真正保证整个采访过程的真实、客观性。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事件的发生会很快通过多种媒介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端正采访态度,以更客观的视角完成新闻采访,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故意制造一些新闻,产生不良的舆论影响。有些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会将个人情绪和认知带入其中,这也很容易造成报道失实的问题,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能够使新闻采访更加客观真实,记者应当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抓住其核心内容,同时,也要站在客观的立场还原事件真相,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要注重思维方面的创新,不能够使用传统的固有模式,导致整体的采访效果不够理想,要结合实际的状况进行灵活的调整,使用一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技巧,提升采访的效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采访工作发生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整个过程的真实性和高度还原性。对于新闻采访人员来说,需要产生主观性的判断思维,能够在新闻事件采访的过程当中,促进自身主观思维的发挥,在主观思维的引导下,对事件开展深度的挖掘。与此同时,在自身主观思维的创新当中,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有效地提升对事件真实发展过程当中的信息重组,使事件的真实性得到全方面的还原,更好地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性化理念逐渐渗透到新闻采访中来。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媒体的需要,还是群众的推动,在一些新闻事件中对于真相过分执着,对某些群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在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针对此,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坚持人文理念,平衡追求真相与保护相关人情感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采访模式,营造人性化的采访氛围,让新闻不仅有深度,更要有温度。
语言是新闻采访内容表达的主要形式,受众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从记者的语言信息中获取新闻内容,还能够从非语言信息中捕捉新闻主题,体会新闻的深度。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采访中刻板、僵化、套路式的语言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记者应积极调整采访语言表达方式,适当采用时下一些新鲜词汇,拉近与采访对象、受众之间的距离,提高采访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信息内容的丰富化与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化,新闻采访工作的难度有所增加。这就要求相关的新闻采访人员熟练掌握与正确运用新闻采访技巧,同时积极创新新闻采访途径,才能创作出更优质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