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菡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四班),重庆 400013)
快乐的童年是世界上最多人相信的幻想,快乐成了童年的绝佳定语。荣获七项奥利弗奖、五项托尼奖的音乐剧《玛蒂尔达》利用孩子的视角去窥探成人世界,以夸张绚丽的舞美反衬出现实童年的灰色,稚嫩的童声则揭穿快乐童年的谎言。这部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同名小说,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孵化问世的音乐剧讲述了在愚昧和黑暗的环境中,天才少女玛蒂尔达用智慧和勇敢冲破父母的偏见,击碎校长川奇布的丑恶,帮助Honey老师战胜恐惧的故事。
音乐剧《玛蒂尔达》制作团队强大。编剧Dennis Kelly,著名的科幻悬疑剧《乌托邦》就是出自他手。除此之外,他创作的《DNA》被纳入英国中学生必读文学作品之一,多部戏剧作品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全球各地上演。词曲作者Tim Minchin(丁门庆),这位从澳洲走出来的音乐鬼才,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喜剧演员,凭借独特的脱口秀表演风格和对语言、文字的精妙掌控,红遍欧美娱乐圈。导演Matthew Warchus,戏剧爱好者心中的大神级人物,曾凭借《杀戮之神》摘得托尼奖最佳话剧导演,又凭借音乐剧《玛蒂尔达》拿到奥利弗奖最佳导演,在全球最高的两大戏剧奖项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人物刻画的主要方面是进行视觉的、即时的展示。[1]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通过音乐以及人物的表演来抒发情感,表达心声,从而引发思考,带来心灵共鸣和感触。《玛蒂尔达》通过人物与音乐的配合创造新奇独特。音乐剧由一场孩子们的生日派对拉开帷幕,似乎每个孩子都是公主或王子,太阳或星星。在父母溺爱孩子的大环境下,女主角玛蒂尔达出生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父亲不承认她是个女孩,母亲嫌她爱读书。玛蒂尔达对父母恶劣的态度并没有忍气吞声,她选择在父亲称她为“小子”时,一次次告诉父亲她是一个女孩。在全家认为爱看书的她是个怪胎时,依然坚定地沉迷于书的海洋。尽管这些微不足道的倔强和反抗并没有扭转父母对她的态度,但玛蒂尔达还是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遭遇不公,但依旧不会逆来顺受,而是选择高声喊出正义的宣言。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因事情细微就放弃反抗,敢于挑战至高无上的权威,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与独立的人格。
人物塑造是一个人的一切可以观察到的素质的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可以获知的东西。[2]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创伤是难以修补的,许多的影视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把人物的一些负面性格归结到人物拥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并一生难逃离这个最亲近的桎梏。玛蒂尔达一方面伤心难过于家人的伤害;另一方面,她选择与书为伴,自我救赎,从而主宰自己的人生。心理学上认为,人有一种自我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充满压力,甚至挫折的情境下,我们能够坚持多久,和积极应对挫折,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心理韧性有关系。在年仅5岁的玛蒂尔达身上,观众能清晰地看见玛蒂尔达强大的心理韧性,正面反击外界的不公,通过书籍来构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条明晰的路线。音乐剧《玛蒂尔达》在扎堆的原生家庭悲剧的套路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玛蒂尔达的命运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自身与社会环境因素,更多的抑或更重要的就是她的父母。我们常常在形容父母与子女关系时,用到“养育”这个词,这又可以进一步拆分为“养”和“育”,这是社会普遍认识的父母应对子女承担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履行“养”职责的父母是少部分,他们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舆论谴责。可怕的是,大部分父母忽视“育”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玛蒂尔达的父母是一对彻头彻尾的傻瓜,母亲临近生产竟不知自己怀胎九月,父亲在女儿出生后抽着烟进入病房......种种细节的展示折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出生前已有心理建设并明确自我父母职责的人依旧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的父母依然还是靠孩子来被动认知自己人父人母的身份,这样被动的心理让父母永远落后于孩子的成长,意识的不到位就引发了父母职责的缺失,这种缺失不易察觉,但会造成畸形的亲子关系。
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是一瞬间?孩子究竟在什么时候变成大人?音乐剧中一首《when I grow up》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生动展现:长大了可以无所顾忌地在上班路上吃糖,可以自由自在地看电视到深夜。这些稚嫩的言语让孩子们找到共鸣时,也让童年早已远去的大人们红了眼眶。剧中舞台四周大小不一夸张的积木实则拼凑出了玛蒂尔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剧中有趣的字母歌,每句歌词都暗藏一个字母,在演唱时演员就会与对应亮灯的字母积木互动,这一奇思妙想符合孩子的身份和认知。玛蒂尔达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但她的勇敢、智慧是剧中其他成人角色都无法达到的。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孩子教大人成为大人的音乐剧。”其实不然,孩子与大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大人也不意味着比孩子高一筹。孩子不过是萌芽期的大人,大人不过是资历老一点的孩子。
文学塑造形象的方式是间接的,因为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代表一定概念的符号,文学家只能使用这些符号对自己心灵中孕育成功的艺术形象进行传达。[3]玛蒂尔达是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投影,她更多的代表着一种文本符号。我们无法苛求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像音乐剧文本中的马蒂尔达公主一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热、力量和勇气。但这一切都不是可以限制我们的囹圄,因为我们的思想生而自由,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都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没有上限的平行世界,让我们随时有机会拓展生命存在的空间。[4]
音乐剧《玛蒂尔达》带领观众在现实世界、童话世界、成人世界、孩子世界里来回穿梭,为观众带来一场梦的现实。但当一切都归于美好、平静时,童年在何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