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兵兵
(黑龙江省九建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事业单位立足于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是应形势而生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事业单位应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提高了单位管理效率,降低了事业单位的成本,对单位和国家有着良好的影响。人力资源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创造价值的原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对此,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得到了社会上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人对其进行研究探析,期望能够通过研究实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主要是建立在数据库、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之上,并且形成科学的规范体系,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而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含义目前还存在不同学派的定义,有学派认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信息技术的计划和实施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有学派认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有者信息化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核心方面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兴起,引入欧洲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当时计算机的技术在欧美已经处于实用阶段,且大规模企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化管理流程,人力手工计算工作繁重、精准性低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来。由此,信息化薪资管理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运而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起源。
企业投资成本中包括了人力雇佣成本,所以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对资源的浪费,事业单位成本得不到控制,这对于国家效益来说一种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对于事业单位运营来说不但是一个规范化与合理化的过程,更是提升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事业单位中,员工对于单位文化的认同感能够影响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关系到单位的工作效率与价值。据样本调查研究发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在实现管理信息透明化的过程中加强了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对员工的互动了解,从而提升了员工对于单位的信任度与凝聚力。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能够加强员工对单位人力管理机制的了解,方便进行自我职业规划总结。员工在工作中建立起目标与认同感,对工作也能够有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一来,事业单位上下就能形成一支具有向心力的团队。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据调查结果表明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单位的绩效、招聘、培训等都产生积极影响。在信息化技术的信息共享下,事业单位能够快速招聘到合适岗位的优秀人才,并且在全球信息共享下不断借鉴经验提高员工培训水平,员工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员工的绩效成绩也随之提高。不仅如此,在事业单位透明化、信息化的人员管理下,员工的绩效成绩也受到了公开保护,在给予员工公正性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员工进行良性的竞争,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配置,需要对市场经济、自身情况的人才进行调查了解,随后进行合理化、规范化的人员配置,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这些工作的推行都需要以数据为支撑,而应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就能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数据依据和参考内容,在单位进行招聘活动时也能够更快的挖掘到优秀人才。这样有利于单位管理运营的科学、合理化进行。同时,这个数据管理系统也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的问题,在大数据的呈现下,事业单位能够发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有利于事业单位价值的发现与创造。
全球信息化共享能够带来一定的益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不同国家的信息数据不一定能够相互适应。因此,需要事业单位在接受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大数据的同时,对于事业单位自身以及我们国家市场规律进行了解与探究,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运营方式。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很多新兴产业以及与计算机接触多的企业来说非常容易适应,其企业人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计算机人才,技术人员的接受程度高。但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习惯既定的管理模式,变革可能是一个转型机会,但是在陌生的领域也容易产生不适。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简化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些工作,但对员工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多员工持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一部分员工的反对。在透明化管理下,员工的考勤以及绩效将会受到公开,这可能会给一些员工带来一定的不适。这需要事业单位对员工进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推广普及。
在市场变化中,事业单位想要保持生命力,需要强化自身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和改进。信息化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弥补,需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将其合理应用在招聘、培训和管理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对企业的信心,为事业单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单位的长期发展中形成有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