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下的城市工业遗产适应性再造设计

2020-12-07 13:09:16宋晓楠
魅力中国 2020年8期
关键词:方向感适应性场所

宋晓楠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一、“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genius loci)源于罗马。根据罗马人的信仰,任何的事物本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也给了人和任何场所予以生命,同时无论是生死都时刻伴随着人和场所。以艺术家为例,他们能够更鲜明的诠释这一观点,画家会运用眼睛看到比普通人看到的更加丰富有趣的任何东西。杜瑞尔写到:“如果你想慢慢的了解欧洲,尝一尝酒、乳酪和各个乡村的特点,你将体会到任何的文化重要决定因素最终还是场所精神。”①

二、工业遗产的场所精神

在建筑现象学中,将场所精神归纳为两点影响元素,一个是“方向感”,另外一个是“认同感”。这两种在现代我们所熟悉的建筑规划中可以进行简单的对比,如:何为“方向感”,方向感就是建筑、规划等其中的“路径”、“空间”、“节点”等空间结构,这些空间结构元素就支撑起来了人们的方向感。同时这些元素相互影响,形成了环境的特色,这些特色越明显人们就会愈加认同,相反就会愈加失落。

工业建筑作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往往更具场所的特征或者说是场所精神。人与场所的关联是“片断式”的,比如,远离家乡的人们,可能会因为某一种感知体验而唤起对乡思,如微风、阳光、味道,家乡的大树、街道等都可唤起人们的感官体验,这些断式的体验都增强了人们对于场所的归属感。因此,工业遗产建筑其巨大的空间、建筑的厚重、大型的设备、与周围环境的联通、建筑受到时间带来的破败及痕迹等等,这些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地方的认同感。

根据这一重要的因素,设计者们在实际的工业遗产再生设计案例中也在设法的去沟通建筑的过去往居者,从他们身上找寻曾经发生在此的故事,通过设计细节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同时也有部分案例将以设计叙事的手段,将空间演变成了城市的博物馆、档案馆等,以资料库的形式将建筑保存了下来。

三、场所的适应性再造原则

(一)场地的历史传承适应性原则

基于对工业场地的历史的尊重,在场地的更新与改造的设计过程中,整理过去在生产流程中所运用的建筑或建筑构筑物,根据场地的现状应将此保留或通过景观设计手法加以改造利用。使人们能够了解曾经发生在场所中的工业生产场景,保留场地中固有的记忆与历史意义。

(二)场地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

城市的工业遗址大部分在城市近郊,考虑到场地与城市相邻区域的沟通,起到打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迎合城市格局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区域环境也会影响到场地的不同保护与更新的的策略。除此之外,对于工业遗址自身而言都会有较为大的建筑及建筑群,从而形成了自身建筑的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针对于不同的建筑内外空间特征,也会在适应性再造设计中产生不同的空间可能性。针对于建筑室内外空间的适应性再造,打造城市的公共空间,保留场所的记忆与精神。

(三)场地要素设计整体性原则

场地、建筑、构筑物、设施、植物组成了工业遗址建筑场地的重要元素。工业遗址具有鲜明的场地特征,工业遗留的建筑、构筑物、设施这些在适应性改造的过程中都将作为设计的亮点融入到空间中。工业遗址群自身都会存在于各种生态问题,植物的保留与种植也是复苏场地生态的方式。这些场地中的点点要素都代表了工业遗址的场所的精神。比如,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项目中,场地中耸立着一排排金属冷却塔,这些大型金属构筑物被保留,也成为了公园的象征。南京汤山矿坑遗址公园项目中,矿石开采给场地留下了鲜明的地表痕迹,斑驳的山体石壁、矿坑、伤痕累累的地表痕迹都被保留下来。

结论

虽然针对于国内外城市工业遗址适应性再造设的并且能够唤起场地精神与记忆的案例很多,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遗存的工业遗址的背景也不尽相同,需要对工业遗址的用地进行必要的特征及类型分析。发挥工业遗址建筑的作用,提升工业遗址的场所精神,打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新空间,适应性改造从而复苏场地生态,资源有效利用等。遵循保护与开发多样性原则,避免盲目的开发和改造。尊重历史、挖掘城市记忆重塑工业遗址的城市形象。

注释:

①诺伯舒兹著 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第18页

猜你喜欢
方向感适应性场所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人生需要『方向感』
新传奇(2022年25期)2022-11-05 00:30:46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训练方向感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远离不良场所
脑筋急转弯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恋爱场所的变化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