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美衡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学区总校,河北 承德 068350)
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教材中蕴涵的数学美,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我们先要吃透教材,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再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教师着重挖掘数学自身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教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一个动脑、动口、动手机会,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教师必须认清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学会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掘学生的才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这个差异,并利用这个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层、教学分层。
首先,教师对职业的投入需要激情。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喜欢当教师,更不是每个教师都喜欢自己的职业,但是既然已为人师,我们就该学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不断的发现美、不断的创造美。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激情投入。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体现在: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师生间适度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用严格的规范来爱学生。
再次,教师对教材“激情”的把握。对教材的激情把握,也就是教师要力使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也就是说要量体裁衣,要优化教材、丰富内容、灵活运用使数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要想让数学内容具有感染力,就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本质,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觉得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首先,给学生留下感知的时间。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以及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因此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其次,给知识的学习留下空间。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
再次,给学生的情感留下空间。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更要学会懂得赞赏每一名学生,更加赞赏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的学生,积极营造情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强大的张力。
没有追求和创造,就没有高层次的创美活动,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是数学教学的最高目的。
对数学美感的追求是人们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来源之一。教师应着重培养、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情世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好奇心,大大加强学习兴趣.应该充分根据教材中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体验美,去欣赏美,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数学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拒绝批评。拒绝批评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利于其创造潜能的发挥,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赞扬,也可以是奖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优秀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只有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了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多来自数学美的涤荡和洗礼,思维得到升华,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灵动性,更具有效性,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