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邯山区明珠实验小学,河北 邯郸 056000)
“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知识亦如此。平时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经验或者不具备预习的观念,认为第二天教师还会要讲的,预习新知识既白学,又浪费时间。这样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究其原因,为什么很多学生在预习环节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呢?如何才能做好课前预习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十分感性,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持之以恒,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会理会,所以,要想提高预习的效率,就必须培养和保持小学生预习的兴趣。在低年段我特别重视学生预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从事低段教学的教师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学生看到老师教新课,会兴奋地告诉你,这题他会了。到了课上,见别的学生不会而自己会,他就很开心,如果老师予以表扬,他们就更开心,以后课前预习就更主动了,其他学生一看,也都会效仿他。这种热情要注意保护,并有意地渲染,扩大。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能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常见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阅读法,也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阅读课本教材,并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勾画下来,将其作为课堂上重点学习的部分。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学生需要在预习中解决的部分就是有关于定义的内容,把握乘法的概念,为后续的课堂打好基础。其次,是笔记法,在课本上将自己不理解、有感悟的地方勾画下来,引导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自己探索发现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疑惑都记录下来,写在课本的空白处,从而提醒自己在上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部分。例如,在学习“自然数”这一内容时,学生将自然数的定义、人们已有的计数方法和十进制的算法记为自己已掌握的内容;探索发现的内容为“算法”的定义;然后将自然数的排列方式、最大的自然数是什么列为自己有困惑的部分。第三,是反思法,学生可以尝试解决预习部分的例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例题的讲解部分思考,自己的方法在哪里出现了错误,为什么例题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解题等等,这样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进行多元化的互动指的就是在教学上的互动进行深化与优化,对学生进行预习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然后形成多层面和全方位和谐的互动,在教学上产生共振,使数学在预习上的效果得到提升。新课标学习理念倡导“探究、合作、自主”,其理念的本质就是老师进行指导、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上多元化的互动。若是想让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那么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形式进行转变,将学生作为整堂课的主人,进行场景的模拟,使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之前,必须认真钻研数学教材,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度,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精当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前置性学习。
比如在“容积单位”一课的教学时,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学生对容积单位“升、毫升”不太熟悉。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对“升”和“毫升”的直观感性认识,我精心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1.从家中找一些瓶瓶罐罐,把它们的容量记下来;2.比较自己记录的容量数据,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3.预习教材,分析比较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升、毫升之间的联系。有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预习作业的铺垫,新课学习时,学生纷纷汇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交流了许多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如水杯、茶瓶、药瓶子、可口可乐瓶子、酒瓶、电饭煲等)的容量。学习交流的氛围异常活跃,在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升”和“毫升”的容量大小。
很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简单应付教师,并没有用心做,甚至没有真正的去预习。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这方面家长就应起到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在学生预习完以后,家长应签名,签署孩子的预习内容、预习的日期和家长姓名。有了家长把第一道关,我们检查所花费的时间就相对少多了,而且效果也更好。要做到这一点,与家长的沟通很重要。其实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管孩子,而是不知怎样管。因为不知道如何去监督,造成学生“钻空子”:家长签了名,教师就以为学生的预习任务都完成了,其实这些预习任务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于是,我们要通过家长会、电话、短信、校讯通等形式不断与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如何监督学生预习,并在每次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告诉家长老师的预习要求、预习步骤、检查方法等,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时,就会很自然、有序、高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好数学,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好课前预习,既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