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樵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3)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美术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强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日益显得重要与急迫。《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想象和创造等活动,鼓励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展开探究,形成创意,动手操作,完成作品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初中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本论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生活作为艺术的源泉,前人多有论述,而生活不仅是源泉,对于初中美术课和初中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和生活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观察和体验中形成美的眼光和感悟生活的方式和途径,兴趣更在其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成为学生是否能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设定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并坚持将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如此,对美术课的兴趣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动机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初中生美术课程兴趣的激发,在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初中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发现与感悟生活美的兴趣。利用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去回忆、思考、总结。这些都是生活当中的具体小细节,但是小细节蕴含着大道理,如果不留心则稍纵即逝,而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强调,学生趣味大增并结合自身所见,对创意字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及粗浅的尝试,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生活小细节与美术课的密切关联,来源于教师生活的趣味,如果一个老师能时刻将生活与美术教学联系起来,一定能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深刻、通俗、有趣。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多以教师灌输知识与技能,学生一味接受这一模式进行美术学习。学生参与性不强,主体性不够突出,因而学生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发展。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依据课程要求为自己的学习提出具体目标并完成之。自主探究式学习比教师进行知识灌输更为有效,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个人学习潜力,真正的做美术课堂的主人。
在学校的众多学科当中,美术这一学科在应试教育这一前提下并不受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态度也与其他学科不同。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做到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兴趣的自主实证者,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当然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自主和探究两个核心要素的一个过程的融合,自主只是形式,探究才是目的,当自主的兴趣与探究的过程能够有机融合,自主探究性学习才能得到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完全摆脱教师的指导,反之,教师应当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和掌控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引导之,一方面审视之,一方面提醒之,努力使学生自主而不随意,探究而不随便,从起点直达终点。做到此,才能真正收到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简化美术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区别于传统的美术课堂。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通过分析课程类型与学生情况,有意识的加入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浅显的问题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难度大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在学生通过讨论后得不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徒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使自主探究性学习变得无目的、无意义。在具体课堂实践当中,教师通过开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提升学生创造力。
美术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本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促成学生创作的目的。美术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教师需将课堂简化,让学生有所思、有所画。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力图贴近学校学生实际,内容尽量体现基础性,既便于全面开展,又能够不断拓展。二是工具尽量简单。简单的工具便于学生带入课堂,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三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力争让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能学会欣赏,敢于大胆表现,体验到成就感。四是完成小幅作品。考虑到初中美术课场地和时间限制,小幅作品更适合初中美术课的实际,学生更容易出作品。
现今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初中生获取信息渠道较多,兴趣广泛,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强。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以“探究”为目的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思考、去表达、去创作,去体会思想的升华。
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化难为易、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自主探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于教学设计的精巧,在于教学流程的科学,在于教学难点的破解。教师需学习更多新课改理念,并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真正打造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