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
(温州市平阳县麻步镇树贤小学,浙江 温州 325400)
在一次联片教研活动中,有幸聆听到吴教研员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教学目标定位的内容,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吴老师指出:纵观当前的语文课堂,常常发现两种状况:其一,少数老师上语文课不知要教什么,于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其二,多数老师想教的东西太多,于是一堂课被塞得满满的,累坏了优生,却抛弃了差生。究其原因,症结主要在于执教者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缺乏清晰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所以,教师在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对“教什么”和“教给谁”要有清晰的认识。聚焦教学目标定位,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以下我也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有一次,学校举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一位新教师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课后,与教师的交谈中,当问到执教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有教学目标,却是按教参原封不动抄写的;甚至有的三维目标只是抄在教案上的摆设,根本没有去领会其中的寓意,因此教学过程中很少体现目标,造成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随意性很大。
崔峦先生在“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中,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
每个年段有年段的目标,每个单元有单元目标,每篇课文有教学目标,如果这些没有明确,是造成教学低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责任明确,任务确定,教师才会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重视教学目标,才会自觉、主动的去研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实效。
2018年10月29日,温州市第十一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在温州市龙湾区第一小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13节优质课,精彩纷呈的课堂让我犹如享受了一次饕餮大餐,其中温州市籀园小学鲍老师执教的《狐狸分奶酪》一文,得到了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曹鸿飞老师的赏识,摘得了本次比赛的桂冠。他在点评中特别提到了鲍老师独特的设计和精准的目标定位,曹老师一再强调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大纲指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长期目标应该让学生获得四个方面的进步:语言习得、文学欣赏、文化传承、文明洗礼,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期目标则要完成不同学段的人文教育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等等;短期目标则是本年段、本册、本课教学的目标细化。这三个层级的目标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
定位教学目标要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依稀记得,参加县里的教师赛课活动中,教研员对我们强调,目标定位要能检测,可操作性强,不可定的过大,要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描述目标。
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前不久,在语文《教学月刊》中看到这样一则案例:
《荷花》的情感目标设定的比较。
A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
B 朗读课文,能读出语言的生动和词句表达的感情。
比较A、B情感目标,发现A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A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谁来“引导”?当然是教师。B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如“朗读课文,能读出……。”谁来“朗读”?当然是学生。既然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那么在目标的表述中,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因为“培养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教育学生……”这类句式只是在表述上省略了主语“教师”二字,却又直接向教师提出教学要求,做出的教学指导,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做出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具有导学功能,因此,教学目标定位应聚焦学生。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倡导“从学生的学情开始设计教学目标”的理念。根据以上理念,教学目标定位要着眼学生学情就得到了具体细化,那就是分析认知与能力的起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已有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在这一基础上再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就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与发展状况。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靠近“最近发展区”,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聚焦教学目标定位,如轮船在大海上航行有了方向,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