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芝
(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级中学,浙江 温州 325100)
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本文主要针对语言知识中语篇知识的学习做一点探讨。语篇中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如句与句、段与段、标题与正文、文字与图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涉及语篇的微观和宏观组织结构。学习语篇知识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篇知识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语篇知识有助于语言使用者有效理解听到或读到的语篇。
通过对我校各段的学生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时,词汇是他们的最大的障碍,他们过于依赖翻译工具,因此,极容易造成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偏差。
学生在日常的练习或考试中,大多数只根据问题在原文中寻找答案,若他们能准确的找到答案了,通常不会主动的再去关心文中的关键词、中心思想等。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也很少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传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技巧就很难有所提升。
经调查,仍有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对知识点进行讲授,偏重语法结构。对于阅读文本的整体把握处理过于简单肤浅。
语篇整体教学就是以语篇分析为主,以语篇的整体内容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或事物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语篇教学不仅仅是强调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而是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将语言知识、认知知识、文本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广义的教育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人;侠义而言,希望学生能通过教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很好的应对高考并能如愿进入理想大学。高考中想要英语取得高分,阅读理解必不可少。
那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有见成效:
1.做好阅读预期工作。阅读预期是语篇阅读的必要准备过程,是在语篇阅读前根据文段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对其内容进行积极预测。心理语言学家Smith与K.S.Goodman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取样、预期、检验、证实的过程”。阅读预期的根据是“取样”,即提取文段所提供的一切可供猜测文章意义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如文章的题目、作者及背景介绍、文章的出处等,图示、表格、文章后的阅读理解题也可以为读者提供语篇阅读的线索和导向。对于没有相关背景材料的文章,教师可就其内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诱发学生预测其内容。
2.整体入手,感知语篇。实施整体教学,首先采用制造悬念、主题谈话、直观图像、问题引入等灵活方法,使学生迅速进入语境教学环境;运用简明扼要的英语介绍语篇,使学生通过听,了解语篇主要意思;给学生适当时间自己阅读文本;学生读后需要回答或做理解题。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进行粗线条梳理和对语言表层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文本中心思想,有利于课后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显著。
3.关注细节,见微知著。待学生掌握文本主题后,指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微观内容,进而更好的理解文本。《课标》中提到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词语搭配、指代关系、句子的信息展开方式等,属于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语篇中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语篇各部分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则属于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细节练习,如,填表格、对错题,选择题等。学生通过这些练习后,对文本进行再次梳理把握。从细节上进一步掌握文本主体,可以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答题速度。
4.深入文本,挖掘深层内涵。整体阅读后,学生对文本已经相当熟知了且难点已排除,应要求他们立足全局,深化主题。即我们常说的 reading for what? speaking? writing? 不管是设计成活动,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完阅读后有一定的综合运用,以便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内化。
5.及时读后回顾。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对课内的阅读文本回顾极少,学完了就扔到一边。实际上,文本在编排时都是经过各种精心考量研究,正如笔者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中描述一样,学生或许还有更好的解读,若再细细品读必将有新的收获。假若让学生自己再读,现实中真正操作的人数不多,故需要教师设计课后反馈单供学生温故知新的同时再次品读文本。亦或是寻找与文本相关话题或是相似文本布局的阅读,做到“一拖三”或“一拖二”的限时训练,即阅读后当天利用所学方法马上实践,做三篇阅读或是一篇七选五和一篇完形填空。适当的练习能使学生灵活的将所学方法投入到实战中,为今后的考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