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奇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古时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结绳记事的历史流传已久,除了结绳记事,当然还有结绳记日期,结绳传递信息等。
西藏的珞巴族在新中国成立前结绳记事仍然被使用于民间记事、账目等民族事务中。
哈尼族借债,用同样长的两根绳子同样的结,各执其一作为凭证。纳西族和普米族常用打结的羊毛绳传递信息,召集群众。现今的瑶族,依然保留着结绳传信的传统。不仅仅是文化积淀的展示,还是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结绳在当下社会已经从实用功能上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把结绳看作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尊重,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留给我们的那份同语言系统不同的表述方式十分有意义
宋朝诗人苏轼曾在《辘轳歌·新系青丝百尺绳》中写道:
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辘轳上。
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注释 <北宋> 《辘轳歌·新系青丝百尺绳》苏轼]
人们对绳结承载情感的能力有着基因中的依恋。
中华文化中很多美好的精神和品质,这其中包含着一代代人继承,发扬下来下文化精髓,这些本质的精神在工艺匠人的作品中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福建潮州所独特的的木雕工艺“龙虾蟹娄”和大漆工艺、中国的四大名绣等等,无不承载了中华名族最美好的品质与精神。
从广西玉林博白县的编织产业,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目前芒编工艺变得非常丰富与多样化,风格上采取了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了融合创新,远销国外,并且很好的融入了其他公家的文化氛围之中。如有专为万圣节日定制的一系列芒编灯笼、篮子、西方童话中的场景道具。芒编手艺人的 “回归”应该是一种对艺术的期待。
芒草,它的特性柔软坚韧,所以自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芒编是手艺人通过传统编织的方式将绿色原生态植物材料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存在。结绳,则是通过绳子相互打结、缠绕来记录事情,表达情感的。同样的,结绳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手法也有数百种之多,与芒编的编织技法相比也不逞多让。早在《周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 <西周>《周易》]”由此可见,早在很久之前,传递信息、记录时间等等一系列事情都是依靠结绳来完成的。“结”这个字的寓意也同样是中国人心目中充满幸福和期望的一个字,说起结就会想到来自集体的团结力量、具有力量感和安全感的结实、还有就是表达情感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俩不移。”这样的美好期盼祝福,因此这个“结”字包含了一起美好吉祥的寓意。
芒草是作为芒属植物的统称,在抛开现在科学所带给它的一些附加价值之后,它第一次被人类发现到后来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被人忽略或者有些让人厌弃的杂草形象出现。生长方式野蛮粗暴,分布广,仿佛它们天生就基本生活在你熟悉的每一个角落一样,但就是这样一种不起眼的杂草,在经过多道工序的巧妙加工之后,依靠手艺人们精湛的技艺,立马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件极具地域特色和观赏价值的艺术工艺品。就如同之前只作为简单的家庭生活用品的芒编,随着发展摇身一变成为具有中国非遗传统艺术品并且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
中国结绳的艺术就是说中国人使用绳子来作为材料的一项传统工艺,又被简称为“中国结”。在文字还没能出现之前,结绳这一行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记录事情),用来约束对方的契约精神,包括感情上面更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月老牵红线送姻缘的传说故事。在人类没有发明文字时,结绳记事成为一项记录事件和传播文化的重要的手段之一。端午节将彩色的线绳戴在手腕、脖颈处,以求避邪,这些结绳造型各异却都是包涵了种种美好的期望和祝福。。
芒编的“编”和结绳的“结”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首先,二者都是作为传统工艺流传至今的。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人们所接受喜爱并且应用在生活当中密不可分。不论是芒编的储物功能还是结绳的装饰功能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其次,芒编和结绳都是手工艺人通过双手切实的感受材料,与材料发生关系后再通过娴熟的技艺将简单的材料重组,来改变其外在形态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单一的材料到后期复杂精致的外形,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性也很高,芒草等材料交织完成蜕变,线绳缠绕、打结展示最终的姿态。二者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潜力和价值。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芒编和结绳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历朝历代手工业继承者们不断的学习和改变,传承到现在的这些非遗工艺其本身都是经受住历史和人民考验的,是受手艺人们不断改善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