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莹莹
(阜阳市颍州区西海景区中心幼儿园,安徽 阜阳 236121)
学前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儿童自己留守在户籍所在地, 由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6周岁及以下的未入学儿童。由于关爱与教育缺失,使儿童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成长困境。
由于幼儿的心理不成熟,面对陌生的环境,内心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和不适应,为了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乃至未来的社会角色,当孩子最需父母陪伴时,但是受家庭条件以及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在教育、生活方面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
留守儿童每天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会被过度溺爱,一些祖辈们对于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听之任之,孩子势必就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儿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被我发现我都会对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但他们把别人东西带回家,其家长从不与我们老师沟通,平时一有事情发生,儿童的奶奶总宝贝长宝贝短的给他们找理由,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也从来不教育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就不会意识自己做错了,在幼儿期,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是相互结合的,二者不可缺一,所以才造成晨晨屡教屡犯的毛病。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偏多,所以都非常溺爱,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对于年幼的孩子喜欢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的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偶尔抱着尝试的态度拿了一次别人的东西,没被大人发现,孩子就会暗自窃喜,意外的惊喜对孩子无疑是一种诱惑,所以他会再次尝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儿童发展上都是最终指向“健全人格”这一概念,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幼儿教育理念与国际教育理念的接轨。从幼儿心理学角度看,3—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常常分不清对错,无法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两种概念,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这是共性,我们可以把正确的教育渗透到生活教育中,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是非对错的区分,并长期一贯的支持。
1.帮助幼儿建立物权观念
在这之后,我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发动家长给孩子们每人带一个装酸奶的盒子,经过包装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简易柜子,里面装有孩子们的水彩笔、橡皮泥及幼儿自带的玩具,让他们自己收纳,帮助其建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没有经过他人同意不可以随意乱拿乱翻。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
2.帮助幼儿分辨是非
我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孩子体验小主人公丢失东西后着急的心情,感受不经同意随便偷拿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和痛苦,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行为。
3.积极关注孩子发展
积极关注是指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幼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有选择性的说出来,利用自身的积极因素带动幼儿改变。幼儿因为顺手拿别人东西成了习惯,于是,我在每天下午放学前都会走到他旁边,鼓励他说说有没有拿别人的东西,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就很少再拿别人东西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与父母的互动交流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心理科学表明, 婴幼儿时期是人的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发展的重要时期。婴幼儿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动作与外界事物直接接触的方式来认识客体,其情感的产生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有关, 意志的形成则体现在对自己身体的控制, 每一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与父母的互动交流。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孩子的父母, 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 尽可能减少隔代教育、旁亲照顾。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意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幼儿模仿能力强,而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或长辈),所以父母要严于律己,不贪占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无力改变这一社会现象,但是我能用我微薄的心意,在园里陪伴她们游戏,像妈妈一样照顾她们的生活。更需要做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和家长心贴心的交流,让留守的孩子就像花园里的每一株花,都尽情绽放在和煦温暖的阳关下,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