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凡
《心灵捕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著名高校麻省理工学院。在贫民窟长大的威尔在这里承担着清洁工的工作。而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师生们在学术殿堂里自由地探索和交流。一日,教授在走廊黑板处留下了一道难题,整个课堂的学生都无人能解,清洁工威尔却凭借他的数学天赋轻松解答,并且悄悄写下了答案。在他第二次偷偷解题时,终于被教授发现,并开始了对威尔的“帮助”,他请来了大学同学桑恩教授来为威尔做心理辅导,并且带着威尔做题。在有着丰富人生经历和亲和力的桑恩教授的引导下,最终,威尔走出了心理的困境,放下了内心的设防。 而桑恩教授也受到了启发,决定放弃对于爱人的执念,重新“下注”。
俄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曾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神奇故事进行分析,得出了构成神奇故事的要素。他是举世公认的结构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奠基人。
但普罗普的成功研究却开启并参与了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及发展,经由莫斯科——布拉格——巴黎这一理论旅行的脉络,成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的起点之一。
普罗普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中发现了一些固定不变的“元素”,他称之为“行动范畴”即:坏人、施惠者、帮手、公主或要找的人和物、派遣者或发出者、英雄或受害者以及假英雄。尽管普罗普的研究理论基于民间故事而非现代的电影,但是世界各国研究叙事理论和叙事艺术的人们,不无惊讶地发现普罗普的理论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叙事类型。
依据普罗普的叙事理论,该电影拥有两个功能序列。即第一个主要的功能序列围绕威尔展开,第二个次要的功能序列围绕心理学教授桑恩展开。
在第一个功能序列里,坏人首先是威尔曾经由于家庭暴力、遗弃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后来随着故事的展开,数学教授帮助威尔的真正意图逐渐显现出来,即希望威尔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投身高端行业为社会造福,实际上是在对威尔的自由进行约束。而教授要寻找的,则是一个丰沛、自洽、没有匮乏感,也没有过强的防御性的天才。数学教授最一开始发现了威尔的天才之处,并且想要尽力帮助这个天才,因此数学教授在此承担了派遣者或发出者的角色功能。在经过一番尝试和寻找,教授找到了自己昔日的大学同学桑恩老师,并且请求说服桑恩去对威尔做心理辅导工作。桑恩,其在电影中的形象就尽显其睿智通达的个性,在这里显然承担了英雄的角色,他以他亲和的风格、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威尔慢慢放下心理设防,获得了心灵的成长。该故事也有假英雄,即数学教授在此又承担了假英雄的角色功能。教授看似在帮助威尔取得世俗成就,使其才能发挥最大用处,然而这违背了威尔的想法,并且对威尔产生了约束作用。在桑恩教授的住处,两个“英雄”的对峙使得情节激烈紧张,增加了影片的张力,也更加凸显了桑恩对于威尔的引导有如春风化雨,是更合适的教育。
第二个功能序列,围绕桑恩展开。桑恩尽管在第一个功能序列中承担了英雄的角色,然而,在帮助威尔的过程中,威尔也给了桑恩启迪。当威尔问道他为什么没有再娶时,桑恩说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威尔反问:“你就这样不再下注了吗?”桑恩意识到了自己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和威尔有同样的恐惧——恐惧失败、被抛弃、不完美。在这一个序列,显然威尔承担了英雄的角色,而此处的坏人则是桑恩教授内心的恐惧和设防,要寻找的也是一个丰沛、自洽的自由心灵。此处的派遣者是威尔,他发现了桑恩教授内心的柔弱之处,并且也鼓励他走出来,去进行新的尝试。
尽管普罗普的叙事理论基于对民间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今天的电影,普罗普的行动范畴和功能序列理论仍然可以用来进行分析。通过 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心灵捕手》是由两个功能序列复合而成并且围绕着两个追寻自由自洽人生的角色而展开的奇妙的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