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菊芳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辽宁 营口 115000)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当地档案馆库的建设投入不够充足,导致档案馆没有良好的设施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各级政府应加大档案安全设施设备建设的力度。首先要让当地的档案馆能够配备合适的档案装具,这样既方便于各类档案的日常转移运送的工作,也能让档案馆内的工作人员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够迅速地转移相对珍贵的档案。其次还要配备符合要求的干粉灭火器、气体灭火器以及其他消防器材、防盗门、防盗窗和相应的防盗监控系统、电视监控系统、避雷装置等。尽量实现档案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和可控性。科学的设置档案馆库房,加强档案馆库房区域的安全建设。档案馆还应当采用前沿的技术,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如档 案的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等,以最前沿的技术手段来维护好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想要做好任何一样工作,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只有做到建立健全档案馆内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够保证档案馆内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进行。首先要建立日常安全检查的制度,其中主要检查档案有无霉变、虫蛀的现象以及有无被泄漏、销毁或遗失、盗窃的现象;还要检查库房有无火灾、水灾等隐患,用电的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各个位置的消防器材是否完整,门窗是否牢固等。日常安全制度的检查可分为定期检查和非定期检查,此项制度是保护档案安全和维护档案完整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制度。还要建立档案库房的安全责任制度,实行档案馆库房的安全责任制度,加强档案馆的安全管理建设。
确保档案的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所以各级档案馆都应当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馆内工作人员意识到确保档案馆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心中能够牢固的树立“档案馆安全人人有责”和“档案馆内安全第一”的意识。让工作人员坚决筑牢档案馆内的安全思想防线,时刻把关系到档案馆安全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装到馆内工作人员的心中。
各级的档案馆都应经常给工作人员进行关于应对突发事件注意事项的培训和消防安全演练。并且还要教会工作人员各类报警工具、消防设备、灭火器材等的使用方法,积极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通过多次实际的的演练,使档案馆内的工作人员了解并熟悉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方案的程序和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
各级档案馆都应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安全紧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各部门的馆内工作人员进行模拟演练,强化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各部分的操作流程, 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并要根据实时的演练及工作人员实际应对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对应急预案做出修订和补充。因为除了一些人为灾害,还会存在自然灾害。而且由于自然灾害具有临时性、突发性、不可控性,以及覆盖面广、破坏力强等特征,所以,对于自然灾害,要坚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所以各地区各级的档案馆都要积极与当地公安、武警、消防等一些专业救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建立起一个馆内综合性的救灾队伍。这样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就能够开展自救互助。在应急的情况下,采取最有效行动最大限度地保护并抢救档案,消除灾害对馆内档案的威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虽然会最大限度地防止档案馆及档案被破坏,但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如果真的发生突发事件,就可以采取各种相应的恢复和补救措施,就能够尽快地恢复档案库房的正常工作进程。比如发生水灾后对档案库房的清理、干燥通风、消毒等等。然后把抢救出来的档案再按照受损情况和恢复技术要求分类,按照各种分好的优先次序对档案实施抢救与恢复的工作,尽快给档案进行去污、除湿、杀虫、消毒等恢复步骤,并联系一些当地相关的档案修复专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以防止出现档案发霉、生虫等问题,再受到二次伤害。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我国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信息化方面的建设迅速发展,各地的档案馆对馆内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也逐渐普遍。现有许多档案馆以利用需求作为导向,加快了档案数字化的进程。档案数字化现已成为保护档案原件、提高档案服务能力、提高档案容灾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随着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当地的一些重要档案也会被损毁,在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同时还要针对数字信息容易被窃取、易于篡改、还易于丢失等缺点,从设备、系统、数据、管理等各个环节多方面地强化档案的安全管理,以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
结语:同时,各级档案馆都应当意识到不论多么完善的档案馆安全保障系统,都是应当由人来执行的。因为现在还没有发展到有机器人来管理和保证档案馆安全的程度。所以,要给档案馆人员树立一个“安全第一”的理念,提高馆内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遵守馆内档案安全管理的每一项制度,充分掌握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方法,这对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用。